天天看點

擁有最大市場佔有率卻困于訴訟拉鋸戰,中國紅牛困境何解?

上世紀90年代末,“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的廣告語使中國紅牛脍炙人口。26年過去了,中國紅牛從0到1,成為年銷售超50億罐的國民品牌。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則是這個“小金罐”雖然有個“Red Bull”的外國名,但經營它的中國紅牛卻已經是民族企業。因為中國紅牛一路高歌猛進,實作飛躍發展的背後,則離不開中國紅牛的實際操盤者,華彬中國。

擁有最大市場佔有率卻困于訴訟拉鋸戰,中國紅牛困境何解?

20世紀70年代,泰籍華人許書标研制出一種滋補性飲料,取名“Krating Daeng”。1993年,許書标在海南建廠,要将“Krating Daeng”引入中國,卻因不熟悉國内市場政策,拿不到産品生産批文,同時商标久久注冊不下來而折戟而返。

這時,許書标認識了在中泰經濟文化交流中非常活躍的企業家嚴彬,嚴彬和泰國政界、商界關系很好,比如泰國原總理他信家族。經過大量市場調研、艱難談判以及大手筆投入,嚴彬籌建合資公司,拿到了衛生部“維生素功能飲料”生産許可批文,并推動中文紅牛及圖的商标成功注冊。

值得一提的是,嚴彬還代表中國紅牛與泰國天絲及兩家國企簽署了長達五十年的合作協定書。該協定規定,隻有中國紅牛有權獨家在中國境内生産銷售紅牛飲料,同時泰國天絲不得在中國生産和銷售紅牛飲料。也正是在五十年協定明确了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嚴彬才會帶領華彬集團和中國紅牛全力投入到市場培育,促進功能飲料繁榮的事業中。

面對龐大的消費市場,讓大衆了解一個新産品并形成良好口碑,實為不易。是以,中國紅牛遵循市場規律,和包裝供應商奧瑞金多次研發,僅包裝裝潢顔色試驗了40多次,最終采用了更有質感和符合國人審美的小金罐,并為此申請了外觀專利。

早期的創業并不易,他帶着中國紅牛團隊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氣魄,完成了家喻戶曉的“紅牛萬裡行”活動;提出“市場無盲點,逢店必進”的口号,要求營銷團隊即使隻有兩罐紅牛,也要放在商戶貨架最明顯的位置,還親自帶領團隊在大冬天裡給北京的計程車司機贈送紅牛……這一列市場活動,為中國紅牛日後的壯大打下了重要基礎。

此外,中國紅牛還打出了著名的廣告語“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并在早期就開始大手筆贊助富有特色的各項體育賽事,借助大手筆的投入,這才讓紅牛品牌逐漸深入人心。而在規模擴大的時候,合作夥伴泰國天絲沒有再追加投資,華彬為了能讓紅牛度過難關,還将華彬大廈等資産抵押給銀行為企業輸血,投入巨資興建了北京、鹹甯、宜興、佛山等功能飲料生産基地,并在全國建立39個分公司,為中國紅牛的穩定發展注入動力。

擁有最大市場佔有率卻困于訴訟拉鋸戰,中國紅牛困境何解?

2012年,中國紅牛全國銷量第一次破百億元;2014年突破200億銷售,實作“兩年翻倍”。曾經的合作夥伴坐不住了。2012年3月,在許書标因病去世後,此前的良好合作關系也蕩然無存,泰國天絲頻頻發動官司的同時,還推出“紅牛安奈吉飲料”和“紅牛維生素風味飲料”,其中後者并不屬于保健食品,配方和口味有很大差別,但包裝裝潢與中國紅牛卻極其相似,三種紅牛放在一起混賣,消費者直呼傻傻分不清楚。

現在中國紅牛糾紛,尚未有結論,也未有中國紅牛商标侵權判決,但山寨紅牛卻不能不防。“雙十一”在即,大家在購買時,也一定要擦亮雙眼。

擁有最大市場佔有率卻困于訴訟拉鋸戰,中國紅牛困境何解?

首先要認清藍色绶帶條上的産品品名“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其次可以檢視罐體上原衛生部準許的保健食品準許文号,俗稱“藍帽子”。此外,中國紅牛罐體底部有一個可追溯的二維碼“身份證”,能夠查詢飲料的生産日期、生産批次、生産工廠、保存期限等資訊,確定消費者了解每一罐中國紅牛飲料的來曆,并且有據可查。

中國紅牛雖擁有國内功能飲料最大的市場佔有率,但目前深陷訴訟拉鋸。國内有些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遭受着一樣的發展困境,盡管是個好産品,在資本支配的“劣币驅逐良币”的遊戲中或變為受害者,其實這樣的結果對繁榮市場和維護消費者權益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