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湘女~潇潇

湘女~潇潇

圖檔發自簡書App

國産劇情片《湘女潇潇》改編自沈從文的小說《潇潇》,講述發生在二十年代的舊中國,一個充滿溫情和苦澀的農村童養媳的故事。

在湘西那片美麗的土地上,在河流靜靜流淌的清晨,人們依然早起重複着一天的勞作,12歲懵懂女孩潇潇就要嫁到需要步行二十多裡的山路的楊家坳,然而在那封建的社會,潇潇坐在花轎裡,就算内急的不行,也不能開轎門,最後潇潇隻能在嬌子裡解決。

就這樣,潇潇被擡進了婆婆家,開始了前途未蔔又被時代注定了的人生悲劇。那年她十二歲,她的丈夫年僅兩歲,出嫁那天,她的小丈夫還在逗狗玩,哭了鬧了,媽媽還給他喂奶。潇潇是和一隻公雞拜的堂,這看似荒誕的婚姻在鄉親們的眼裡再正常不過了。

孩子哪裡懂什麼結婚,潇潇甚至“圓房”都不知道。她每天除了做家務之外就是陪着小丈夫玩,教他唱兒歌:“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裡面有條狗。”在那閉塞的山村裡,歌聲成了人們抒發情感的方式。

那連綿起伏的群山,飄來了極具民族韻味的歌聲,歌聲能逃出群山的束縛,而人卻逃不出那環抱的藩籬。然而歌聲也帶來了感情,村裡有個叫花狗的小夥子,是潇潇婆家的長工,膀子很結實,平時喜歡唱歌,他教給春官好多歌,在沈從文筆下,花狗的着墨并不多。但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會唱許多“黃色歌曲”,歌詞裡總是充滿着性暗示。

正是在已歌傳情的過程中,情窦初開的潇潇逐漸與花狗走到了一起,愛情來得迅猛而熾烈,如幹柴烈火,在那封閉的年代,表現性愛都是用很隐晦的方式,花狗與潇潇的激情,用倒塌的草垛、旋轉的石磨、嘩啦啦的流水聲,讓人不禁想到影片的開場,那上下起伏的水窖,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看似有着片刻的自由,但這自由将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因為潇潇懷孕了。

随着寡婦巧秀娘與一男子追求自由戀愛被抓住之後,男子被打斷了雙腿,女子則面臨着沉潭(就是挂上秤砣沉入湖底)。巧秀娘沉潭時的哪一聲慘叫直戳潇潇到潇潇的心裡。潇潇向花狗提出一起逃走,但花狗不肯,反倒自己收拾東西溜了,留下潇潇獨自面對恐懼。

為了打掉肚子裡的孩子,她吃下香灰,可是生命就是這麼頑強,就算如此折騰,潇潇也還是沒流産,最後幹脆自己也逃了,被抓住後,原本打算沉潭,但那個年代的人極具迷信,怕潇潇變成大肚鬼擾亂家裡。也許便是這樣的無知與迷信救了潇潇。

她面臨的命運便是要麼被賣掉,要麼生下男孩,也許是上天眷顧,潇潇如願地生下個男孩,也算是給春官家留了個後,這事也就不了了之。“我隻造希臘小廟,這座廟供奉的是人性。”影片出現沈從文的這句話,“人性”二字直戳關鍵部位,潇潇和花狗的戀愛就像巧秀娘一樣,都是對森嚴的族規的一次挑戰。

當潇潇兒子兩歲的時候,她依然按照族規給兒子娶了個大好幾歲的童養媳,繼續着荒誕的婚姻,又一個“潇潇”重演着她曾經的悲劇。然而從潇潇眼中看不到任何反抗的意識,一切都是那麼地順其自然。

同樣是女人,女學生卻是另外一種人,人們說她們不留辮子,像尼姑,上學花的錢能買好幾頭水牛。村裡的人聊到女學生都是唏噓不已,認為她們“傷風敗俗”、“造孽”、“祖宗的禮法都不要了”。原著中寫到“從鄉下人眼中看來,這些人近乎于另一世界活下的人,裝扮奇奇怪怪,行為更是不可思議。”每當女學生出現在城裡,大家都像看西洋景一樣,仿佛她們的“自由”是那麼的不合時宜。

相比之下,潇潇則沉溺在傳統壓抑的生活中,對進步思想抱着懷疑和嘲諷的态度,魯迅筆下的“封建禮教”已将她們打磨的麻木不仁,毫無抵抗的意識,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正是潇潇和巧秀娘悲劇命運的根源。

當長大後的春官站在大山面前,如同在向這個世界發問:“這個愚昧的民族到底何時才能覺醒呢?”然而最後他隻能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