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遷安市,有一種“擱着”的美食,讓當地的百姓百吃不厭,讓離鄉的遊子念念不忘。這種美食名曰咯紮,它是将綠豆或爬豆、紅豆、豇豆等去皮後,放入适量的面粉和姜黃粉,攪拌均勻後用石磨磨成汁,再用大鐵鍋攤制成的圓形薄餅。咯紮中适量的面粉可以增加它的柔韌度。姜黃是一種中藥,具有行氣破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咯紮中加入适量姜黃粉,不僅顔色黃亮、味道清香,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咯紮是唐山特産, 在唐山地區的民間分布較廣, 唐山地區的遷安市、遵化市、玉田縣、灤縣、灤南縣、樂亭縣等地都有,秦皇島的青龍滿族自治縣也有分布。在遷安,咯紮是當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美食,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迎來送往,遷安的老百姓一定會拿它做成各種菜肴招待客人。遷安人有“不吃咯紮宴、不算到唐山”的說法,咯紮宴是遷安的一種特色宴席。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咯紮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咯紮宴

遷安咯紮菜品的制作多種多樣,煎、炒、烹、炸、溜、熬等等等等,有簡單的家常做法,有做工講究的複雜做法。總之,咯紮可以跟當地的各種蔬菜、水果、肉類搭配做菜,創意也是五花八門,味道和口感各有千秋,比如:糖醋咯紮顔色焦黃、明亮,吃起來酥脆酸甜、開胃上口;咯紮焖子鮮香滑爽;咯紮丸子香酥可口;咯紮時蔬卷清香誘人、清淡而爽口。遷安的廚師能用咯紮制作出上百道不重樣的菜肴,每道菜肴都是各具風味,讓人垂涎欲滴。遷安的每個鄉村都有幾道特色咯紮菜肴,遷安當地的各個餐館、飯店、農莊的廚師,也都有自己的拿手咯紮菜。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糖醋咯紮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咯紮焖子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咯紮時蔬卷

在遷安,咯紮也被當地百姓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在衆多的咯紮菜品中,備受遷安人青睐的咯紮千就寓意着多子多福。咯紮千也叫咯紮千子,千子寓意多子,古人認為多子就多福。遷安人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炸咯紮千,祝願家庭美滿、子孫幸福。制作饹馇千是将咯紮改刀,切成八厘米寬的長條形,在長條形咯紮片的一端鋪上肉餡,使肉餡呈長條形,另一端的邊緣塗抹面粉糊以便封口,把肉餡卷入咯紮,卷緊切成段,下油鍋炸至金黃撈出裝盤即可。炸好的咯紮千外皮酥脆、肉餡鹹香。很多離鄉在外打拼的遊子,離家多年,心裡最念念不忘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咯紮千。

這裡的人們偏愛“擱着”的美食

咯紮千

那麼,“咯紮”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咯紮” 為什麼是“擱着”的美食呢?這還要用當地的一個傳說來回答您。據說當年清王朝在遵化建東陵以後,守陵人為讨得皇家的歡心,就把咯紮這一特産送進了皇宮。傳說當時的慈禧太後吃飯有個習慣,端上來的每道菜,最多吃一兩口就撤下,有一次呢,禦膳房端上了醋溜咯紮,慈禧太後問了一聲,這是啥菜,太監忙說,這還沒起名呢,請老佛爺給賜個名吧,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慈禧沒吃過這道菜,頭一次吃,感覺醋溜咯紮酸溜溜的味道和滑嫩的口感十分的爽口、解膩、非常好吃。但是吃了兩口以後呢,太監就要往下撤,當時慈禧就沒讓太監撤,說了聲:“擱着”!意思是這道菜就别撤了,先擱着,我還要吃呢。太監認為這是太後賜的名,馬上傳下去:“老佛爺賜此菜名為擱着”!因“擱着”與“咯紮”諧音,從此咯紮的叫法在民間就傳開了,咯紮的身價呢也大大提高了。

唐山地區的老百姓,還會把咯紮寫成擱着的其它諧音字,如:饹馇、各紮、或咯蔗、咯着等等。

咯紮是一種鮮食的特色食品,一般要當天攤制當天食用,最長也不能超過兩天。遷安挪河村村民李青華在村裡開了一家咯紮坊,除了攤咯紮往當地市場和飯店售賣以外,還制作了真空包裝的咯紮千,快遞給遠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親戚朋友,讓離鄉在外的家鄉人也能嘗到家鄉的味道。

李青華的家族手工攤制咯紮已有上百年的曆史,他是家族中手工攤制咯紮的第四代傳人。李青華的李家咯紮制作技藝,于2019年4月,被遷安市人民政府評為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剛過中午,李青華家的咯紮已售賣一空。李青華介紹說,攤咯紮技藝看着簡單,其實并不好學,咯紮制作要經過破瓣、漂皮、磨汁、過籮、攤制等十八道工序才能加工而成,上鍋攤制技藝中還隐藏着攤制秘訣,咯紮要緩火攤制,硬火會糊鍋,火太軟又攤不成塊。攤制還要分步驟進行,不能一次成型,這樣攤制的咯紮才會柔韌軟滑,抖不斷。

在遷安,咯紮不僅是當地的一種特産、一種風味獨特的美味、一種家鄉味道,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美好祝願。好東西大家共同分享,相信更多的朋友會和我一樣愛上今日頭條,來這裡與我共同了解和分享美食,嘗嘗不一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