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作者:空鏡solo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特呂弗曾經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

01

《四百擊》拍攝于1959年,是法國新浪潮發起人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呂弗的半自傳體作品,探讨了一個13歲男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新浪潮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作者電影,也與特呂弗有着很深的淵源。

他倡導:拍電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為電影的制作者。這就把電影從僵化的工業流程中抽離出來,成了一種更為私人、更為自由的表達。

02

這部電影也帶有新浪潮時期作品的共同特點:低成本投入,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強調感受大于叙事,多采用手持攝影,鏡頭運用更為靈活,很多作品帶有導演的自傳性質,描寫的是他最熟悉的生活經驗。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五十年代的歐洲,在經曆過二戰之後百廢待興,影片一開始,就以移動中拍攝的巴黎街景,奠定了全片濃重的沉悶基調。

特呂弗在電影中塑造了安托萬這個問題少年,正是他自己童年的縮影。母親的偷情、繼父的冷漠、老師的錯怪,學校和家庭都成為他時刻都想逃離的地方。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影片采用的是“生活流”的方式叙事,全片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情節之間的聯系也并不緊密,導演旨在通過一些零散生活片段的表現,來展示當時男主角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心理變化。

03

影片的結尾,是一個長達3分鐘的長鏡頭。

安托萬從少管所逃出,一路小跑,跑向大海,跑向自由的天地,那是他一直向往的地方,是自由的所在。然而,鏡頭把這一切都冷靜客觀地記錄下來,仿佛是現實在他身後步步緊逼,讓他無處逃脫。他的臉上沒有出逃後的驚喜,而是更加迷茫的表情。

終于,鏡頭停在他轉身後惶恐的面容上,戛然而止。

對于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他能跑到哪裡去呢?無論家還是學校都沒有屬于他的地方。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在全片壓抑灰暗的基調中,唯有逃課時的安東尼是快樂的。在飛速旋轉的圓筒裡遊玩的安東尼,以運動的視角看着圍觀的人群,感覺到一片模糊。其他人的注視在他看來似乎并不重要,此時的他已經位于快樂的巅峰,可以将一切困擾抛之腦後。

04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對于少年安托萬來說,他最崇拜的人要數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他在家裡秘密把這位文學家的照片供奉了起來,在寫作課上也希望能一展文采,結果作文被老師質疑,供奉巴爾紮克的神龛也因一次意外被父母發現并摧毀。

法國新浪潮的鼻祖要數安德烈·巴贊,他的理論文集《電影是什麼》提出長鏡頭理論,對電影研究産生了深遠影響,直到現在仍然是影視學院的必讀書目。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早年不幸的特呂弗視巴贊為自己真正的父親,在藝術理念上都與巴贊一脈相承。遺憾的是巴贊在《四百擊》上映之前就去世了,沒能看到這部向他緻敬的電影。

05

在片中,導演多次使用了長鏡頭的表現形式。

作為一種與剪輯中的蒙太奇相對的美學理念,巴贊認為,蒙太奇的技法太明顯,是一種強加的手段,讓觀衆被動思考。隻有長鏡頭能夠保證被攝物體的客觀性,讓觀衆自己去尋找鏡頭中的真正含義。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影片中最有名的要數片尾那個奔跑的長鏡頭,将小男孩的無助表現了出來。

此外,在表現學生晨跑的場景也使用了俯拍的長鏡頭,表現學生的調皮,趁老師不注意偷偷溜走。突出安托萬流浪街頭,靠偷牛奶為生。

離家出走的安托萬在天未亮的街頭遊蕩,他想要偷一瓶放在路邊的牛奶,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試探,得手後慢慢喝光的滿足,看得讓人唏噓。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他被警車帶往少管所時天色暗淡,在昏暗的路燈映照下,我們看到了一臉安靜的安托萬無聲的眼淚。

06

影片是特呂弗青少年時期的一個縮影,但任何看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能夠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都曾經擁有過安托萬的迷茫。

問題少年對“父親”的終極緻敬:特呂弗和他的《四百擊》

安托萬代表了不被教育系統和家庭接納的邊緣兒童,他的未來人生注定将是一片灰暗。

童年經曆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無形中塑造着我們的人格,後天的教育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在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如果不能從過去的失敗經驗中總結教訓,曆史将不斷重演。

本篇作者

狗兒

影視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曾漂在北美,任電視台出鏡記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