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英國《金融時報》發文宣稱中國試射“環球打擊”高超音速飛彈。對此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已經明确回應,中方發射的是一艘試驗性的可重複使用航天器,而不是什麼“環球打擊”高超音速飛彈。
一個說是飛船,另一個說是飛彈。飛船和飛彈真的很難差別嗎?其實飛船還是飛彈?差別起來很簡單。隻用兩個最基本的名額就可以了。一個,看一看發射的物體是否入軌;第二,看一看發射時的構型是飛彈的還是航天器的。
對于前一個問題,答案很明确。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回答時,說明航天器發射過程中部分附屬裝置抛離後濺落在公海。這個話說得很明确,因為按照中方發射的地點和重複使用試驗中返航着陸的可能地點,就可以判斷出,隻要經過了海上飛行段,那麼這個發射物的軌道至少應該是繞地球一圈的。如此說來,這個飛行物應該是已經入軌了。而《金融時報》也在強調“環球打擊”,同時其報道當中也說了,這個飛行物進入了軌道。
明明進入了軌道,為什麼非要說是飛彈呢。再看第二個名額,發射時的構型。按照《金融時報》的說法,這個發射物是使用長征-2号火箭發射升空的。顯然這就不是一個飛彈的構型,而是一個飛船或者是航天器的構型。
飛彈和飛船、航天器在發射時最大的差別是,飛彈要盡可能地小,機動友善,用最小的體積、最少的燃料投擲最大的重量,達到最大的射程,這是飛彈追求效費比的基本原理和常識。而航天發射,許多地方就不同。比如說航天發射,我不追求發射火箭的地面機動能力。是以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基本都是在發射基地,依靠固定塔架來發射的。而中國此次試驗當中使用的運載火箭,恰恰是我國航天發射中标準的運載火箭。這和飛彈的設計要求大相徑庭。
既然發射物已經入軌,而且使用的又是航天發射的構型。那麼區分是飛船還是飛彈,應該是十分簡單的事情。而作為一個以“專業化”著稱的老牌媒體,英國的《金融時報》卻犯了一個如此低級的錯誤,說明是什麼問題呢?很大可能,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技術錯誤”,而應該是一種有意的“指鹿為馬”的行為。或許有人說,我下這個結論太過輕率。誰又沒有犯錯誤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另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一次試驗發射是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但是為什麼事隔幾個月,《金融時報》卻把這事兒重新翻騰出來了呢?在新聞行業當中,時效性是排在前面的要素。像這樣的發射,稍微具備一點技術能力的都可以看到。為什麼當時沒有西方媒體報道和炒作?事隔幾個月後,《金融時報》卻拿來大做文章呢?這是不是也可以說,這事兒背後有蹊跷呢?
說英媒炒作中國“環球打擊”高超音速飛彈,背後藏着大秘密。其實還有一個依據。那就是看一看《金融時報》爆出這事前後,有沒有其他相應的國際事件。如果留心看一下的話就會發現,就在英媒炒作中國“環球打擊”高超音速飛彈之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18日通路格魯吉亞期間聲稱,“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先進武器系統的發展”。而《美國之音》19日報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重申對中國發展核武的“嚴正關切”。并稱,截至9月底中國今年已經發射至少250枚彈道飛彈。18日,即将卸任的美國裁軍大使羅伯特·伍德在日内瓦表示,“對中國在高超音速方面的行為非常擔心”。伍德宣稱,“我們目前還不知道要如何防禦這種武器”。美國共和黨衆議員衆議院外事委員會成員麥考爾宣稱,中國的飛彈武器讓美國的安全處于危險之中,試射具有攜帶核彈能力的高超音速飛彈是中國能力令人“不寒而栗的展示”。而《美國星條旗報》18日報道,正在歐洲通路的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查德表示,中國的核能力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似乎每個月都有關于中國的新消息。理查德聲稱,“美國以前從未遇到過同時威懾兩個擁有這等核武能力的潛在對手的情況。” 在這裡聲明一句,顯然理查德說的兩個對手指的是俄羅斯和中國。
英國媒體一個極不專業且過時了的報道,引發了大洋彼岸美國一系列的跟風、惡炒和關注。顯然《金融時報》是當了一個導火索和“藥引子”,那麼這個導火索和“藥引子”是不是有意設定、有意點燃的呢?從以上的分析看,大機率這樣的。如此看來,這個事兒兜兜轉轉,又從英國回到了美國的頭上。美國為什麼會在這件事上做出這種出乎尋常的反應呢?根本上是他們感覺到,他們在戰略威懾領域的絕對優勢的地位正在發生動搖。而他們希望能夠鞏固這種不對稱的優勢地位。輿論的炒作,一方面有利于将對手拉到談判桌上,用看似公平的方式限制對方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激發其本身的潛能,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戰略力量的建設上來。這對美國來說,意味着有一堆的人可以跟着發财了。
是以看來《金融時報》的這個報道不是那麼簡單的。更不是用一個簡單的“技術錯誤”所能解釋的。這背後到底有多大的陰謀,一下子還真無法做出準确的估量。
順便說一句,美國為什麼對高超音速飛彈如此的在乎呢?原因是,在此之前美國下大力氣花大錢建立起來了一個實際部署的反導系統,使得美國取得了冷戰後在戰略打擊方面的優勢地位。而且目前來說,這個優勢地位完全是不對稱的。而高超音速飛彈的發展,使得美國現行的反導系統在技術上被廢棄了。這意味着美國将失去不對稱的優勢。于是,我們才會看到美國如此着急。注意這個裡頭美國失去的是優勢,而不是要進入劣勢。當美國失去不對稱優勢的時候,整個世界的戰略核力量才有可能進入均衡的時代。
最後再說一句,可能國内的一些網友對于發射物是飛船而不是飛彈,感覺有些遺憾。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講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它的價值、它的意義、它的能力遠遠超乎于高超音速飛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