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原文</h1>
具區①之澤,白雁聚焉。夜必擇栖,恐人弋②也,雁奴③環巡之。人至則鳴,群雁藉是以瞑④。澤人熟其故,爇⑤火照之,雁奴戛然⑥鳴,澤人遽⑦沉其火。群雁皆驚起,視之無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⑧己,共啄之。未幾⑨,澤人執火前,雁奴不敢鳴,群雁方寐⑩,一網無遺者。
<h1 class="pgc-h-arrow-right">注釋</h1>
具區:古湖泊名,即今太湖。
弋:用帶繩子的箭射。
雁奴:在周圍專司警戒,遇敵就鳴叫報警的雁。
瞑(míng):閉上眼睛,此指睡覺。
爇(ruò):燒,點燃。
戛(jiá)然:象聲詞,形容嘹亮的鳥鳴聲。
遽(jù):立刻,馬上。
绐(dài):欺騙。
未幾:不久。
寐(mèi):睡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譯文</h1>
在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在這裡。夜晚它們一定會選擇地方栖息,害怕人類用箭射自己,就讓雁奴在四周警戒。有人來了雁奴就鳴叫,群雁憑借這樣可以睡覺。住在湖邊的人熟悉雁的這個習性,點燃火把照向雁,雁奴大聲鳴叫起來,人們立即熄滅火光。群雁都驚醒了,起來看看沒什麼東西。像這樣反複了三四次,群雁認為雁奴欺騙自己,就共同用嘴啄它。不久,人們拿着火把走上前,雁奴不敢再鳴叫了,群雁正在睡覺,一網撒下去,一隻雁都沒有跑掉。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文言知識</h1>
說“未幾”:“未幾”的意思是“不久,沒有多少時候”,表示短暫的時間。
意思相近的詞還有:俄而、俄頃、既而、少時、少頃、少間、忽而、頃之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文化常識</h1>
大雁的文化寓意
我們都知道,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冬季節,它們就從老家西伯利亞,成群結隊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又經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産蛋繁殖。
大雁每小時能飛60~90公裡,幾千公裡的漫長旅途要飛上一兩個月。
自古以來,大雁被視為靈物,早在《詩經》中就已經有了關于大雁的詩篇。
按照儒家思想,人們認為大雁“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全。
仁:一群大雁當中,總有老弱病殘,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會對它們進行照顧。
義:雌雁、雄雁相配後,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還是雄雁死去,剩下落單的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别的伴侶。
禮:天空中的雁陣,有時是“一”字形,有時是“人”字形。陣頭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引領,其它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去。
智:大雁非常敏銳機警,落地歇息時,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群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
信:大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随着時節的變換而遷徙,從不失約。因為大雁每年秋季南遷,是以秋天也被稱為雁天。
下面來欣賞一些有關大雁的詩詞名句。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唐·王維《使至塞上》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唐·高适《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宋·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金·元好問《雁丘詞》
<h1 class="pgc-h-arrow-right">出處</h1>
明·宋濂《燕書》
<h1 class="pgc-h-arrow-right">啟發與借鑒</h1>
雁奴恪盡職守,站崗放哨兢兢業業,卻慘遭同伴攻擊,最終無奈選擇了沉默,群雁被一網打盡,如此結局更加令人唏噓。澤人固然陰險狡猾,衆雁也是目光短淺,妄加猜疑,最終釀成慘劇。
由雁奴不禁讓人想起了李文亮醫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敢于直言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事出必有因,面對别人的善意勸告,我們應該虛心聽取,調查确認。切不可隻從自身利益出發,更不能感情用事。不尊重客觀事實,隻會自食惡果。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