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也非常重要。《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有所側重,是以,每一章都有專門的用處。比如,這一章非常适合當代,當代的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等等,都可以運用這一章的智慧來處理。
我們首先講“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就是少說話、少折騰,少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對統治者來說,就是盡量少發号施令。這有點像前面的“行不言之教”。老子總是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好像烹煮一條小魚一樣,不要亂折騰,不要瞎搗蛋,如果老是倒騰,就把小魚搗成一鍋醬了,是以要“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也是一種個人修養。前幾天,我批評了一個志願者,因為他老是覺得一定要和别人溝通。他不知道,很多時候,溝通的意義不大,隻是浪費時間而已。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用溝通的方式改變人格。有的溝通就是一種浪費。當然,我否定的僅僅是交流性的溝通,而不是學習性的溝通。交流性的溝通隻是一些情緒和念頭,對方很快就會忘掉,說的多好,意義也不大。但學習性的溝通可能會有用,比如讀書,而且一定是讀好書,讀好書就是跟書中的大師交流,接觸一些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人,從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為人處世的方法之中,你會獲益良多。如果你讀的是消遣、解悶的書,意義也不大,因為那仍然是一些念頭和情緒,過了也就過了,解答不了疑問,不能讓你升華,不能讓你離道更近,反而有可能會讓你偏離正道,加重你的欲望和無知。這樣的讀書,不如不讀。
如果想要驗證我說的這些話,你可以去觀察一下身邊的世界。很多時候,生活是我們的老師,它會告訴你一切,但一般人很難有懂得觀察的眼睛,往往會輕易地忽略一些細節。因為忽略了很多細節,生活就失去了老師的意義。這時,你就需要一個懂得觀察的人,讓他做你的老師,告訴你如何觀察,或者告訴你他觀察到什麼。比如,我因為溝通而批評了那位志願者,那麼他的溝通是不是真的無效呢?是的,無效。他把大量時間花在微信上,跟很多人進行所謂的溝通,但之前存在的問題仍然存在,想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溝通前後的差別,僅僅是浪費了一些時間而已。有時的溝通沒有任何作用,不如不溝通,是故佛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陳亦新問過我,平庸的人和天才有什麼差別?我告訴他,天才知道該把生命用在該用的地方,而庸人老是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消耗生命。或者說,智者知道自己這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平庸的人則胡子眉毛一把抓,結果後者忙了一輩子,耗掉了生命,卻沒有任何收獲。是以,老子強調“希言”,少做一些無聊的、沒有意義的事,少去浪費生命。老子認為,說太多的話、太多地發号施令,不符合自然,不合乎大道。
怎麼知道什麼事情有意義,什麼事情沒意義呢?我講個故事。有個人信仰上帝,死後就見到了上帝。上帝給了他一個籃子,說裡面的東西是屬于他的。他覺得那一定是他的老婆,但不是,因為他的老婆已經變成别人的老婆了。那是不是他的财産呢?也不是,他的财産也變成别人的财産了。那就是他的肉體?仍然不是,他的肉體已經消失,化成灰了。接下來,他又猜了很多種東西,比如名聲、職稱、權力、官位……上帝卻一次又一次地告訴他,不,它們已經有了新的主人。最後,上帝在他面前打開了籃子,裡面空空如也。他淚流滿面地問上帝,難道我忙碌了一輩子,卻一無所有嗎?上帝告訴他,不,有一個東西屬于你,那就是當下,除了當下的這個瞬間,什麼都會消失,什麼都不屬于你。
你一定要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看起來我們擁有很多東西親人、朋友、财富、工作、權力、住房……但這些東西很快就會消失,它們都不是我們的。說白了,它們隻是我們人生中的過客,或者說,我們隻是世界的過客,而人生隻是一個過程。屬于我們的,隻有生命中的一個又一個瞬間,而且僅僅是當下的那個瞬間,它一旦過去了,成了過去,就不再屬于我們了。在物質層面上,人是注定要一無所有的,不要為了得到很多東西而丢掉唯一屬于你的東西——你可以把握的、屬于你的那個當下。更不要試圖用語言去得到什麼。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