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前言

過去,京杭大運河流入揚州地界之後,在沒有改道從三江營入江之前,千百年來一直是順着這樣的線路流淌的:從灣頭古鎮——流過黃金壩——縱穿城區——流過大水灣——到達“三灣子”——流到三叉河,全程13.5公裡。

但是,京杭大運河流到這兒,僅僅算是出了城區。然後大運河水在千年古寺高旻寺下一分為二:一路沿着伊蒌古運河,向南流向瓜州彙入長江;另一路,則順着儀揚運河向西流淌,從儀征縣境内的十二圩進入長江。 

 大運河流經揚州古城的千百年間,給兩岸留下了豐富的曆史遺迹和衆多的人文景觀,這給後人刻下了過往的印記。其中環揚州城門開設的衆多渡口,更是見證了那個時期古城發展的曆史。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舊時,古運河是揚州城的一條黃金水道,終日裡河面上千帆競發,首尾相銜,它承啟着中國南北經濟互通,轉換四方客貨。随着水路交通的興旺發達,古運河臨城兩岸的渡口、碼頭、貨站、商行、店鋪、作坊等等,依河而建,生意興隆。白晝,車水馬龍、摩肩接踵、十裡河岸,鱗次栉比;入夜,沿岸華燈璀璨,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真格是人間天堂。 

 晚清至民國時期,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兩岸往來全都依靠渡船或用木船拼搭的浮橋通行。這些渡口,沿古運河散落在古城的各個城門要道口,以供人貨過往通行。

 一份統計表明:直到上世紀50年代,古運河揚州市區段,沿大運河貫穿城區的走向,從東北向西南分布于城區各城門對岸的渡口,多達13處。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下面,小編試将上述古渡口的分布及作用簡述如下:

(1)灣頭古渡。位于今灣頭鎮茱萸灣社群境内。茱萸灣多條水系彙交于此——京杭大運河、芒稻河、廖家溝河,将灣頭劃為了三條便捷的水運通道。這是水上交通進入揚州的第一渡口。從西漢到清代,茱萸灣一直是揚州城東北門戶和重要港口,鹽運、漕運的必經之地。

北宋年間,茱萸灣成了兩淮鹽運司專管碼頭,是京杭大運河由北向南進入揚州十三道灣的頭道灣,始得名“灣頭”。此後的年代裡,這裡逐漸成為繁華之地,店肆相連、市聲不斷。這裡就是灣頭古鎮。

灣頭古鎮現保留有一條長約2公裡的千年古街,清阮元大學士題寫的“古茱萸灣”石額至今仍鑲嵌在古街石拱圈門上。古鎮老街至今尚存,現僅存的圈門前還保留着供古運河船隻歇帆休整的避風塘。明未清初,洪水成災,加之兵燹戰亂,茱萸灣逐漸走向了衰落。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1958年,揚州地區組織20萬民工,對古運河裁彎取直,開辟了一條從茱萸灣至六圩入長江的新航道,1960年工程竣工。從此,灣頭渡口遷至大運河上。渡船也改為機動鐵殼渡船,2002年江陽大橋竣工通車,擺渡停擺。

(2)鹽廳渡口,位于城北黃金村董莊。唐宋以來,随着揚州鹽運的發展,官府遂在此建造碼頭。并在此專門設立查緝私鹽機構,名曰鹽廳。上世紀60年代,此地仍設有渡船以溝通古運河南、北兩岸交通。至上世紀70年代,疏浚拓寬古運河航道時,興建了揚州閘,鹽廳渡口停擺。

(3)五台山渡口,舊稱高公渡,位于便益門外高橋。此渡口位于揚州城東北郊古運河上,不僅渡口河面較寬,而且也設定較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渡口。對岸便是漕河高橋閘口。

1988年,該渡口改設機動船擺渡;1997年6月,五台山大橋建成通車,古運河上最後的一個渡口随之撤除。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4)蠶種場渡口中,位于便益門外街北來寺。民國六年(1917),古運河東岸五台山土崗上,興建“江蘇省揚州模範原蠶良種場”。過去,在該場西大門前古運河邊,曾豎有一座約10米高的牌樓,上刻有“江蘇省揚州原蠶良種場”十個大字。與對岸的北來寺(上世紀50年代改為揚州第二糧庫)、揚州麥粉廠遙遙相對。此處設定渡口,大友善了古運河東西兩岸物資和行人的往來。

(5)硯池街三茅庵渡口,位于硯池街口天星橋。過去,坐落在古運河東西兩岸的二畔鋪、硯池街,客商川流,熱鬧異常。沿運河邊有鮮魚行、禽蛋行、竹木行、雜貨店、飯店、酒店、客棧等等店鋪百家之多。獨輪車、黃包車等載重車輛過河必經此擺渡,是以三茅庵的渡船又大又寬。另外,硯池街南頭還設有東關輪船站頭,輪船公司的泰州班、興化班、淮陰班常在此接送旅客上下船。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6)東關浮橋渡口,位于東關城門口。舊時,窪子街西首古運河邊,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重立于民國八年(1919)的西圈門,聳立在古運河邊。拱門上嵌有“古揚子江第二港”,橫條石碑一塊。在西圈門西側,向南沿石階下坡便是用5條木船拼接而成的浮橋,過河随石階而上可直達東關城門口。這裡是東鄉裡下河一帶通往城裡的主要通道,素有揚州東大門之稱。

1951年3月,拆除城牆建築環城馬路。當年5月,在古運河上興建鋼筋混凝土大橋,1952年元月竣工通車。由于此橋建于解放初期,故定名為“解放橋”。從此東關浮橋撤除,渡船口向北遷移至漢興祥蛋品廠門前,改作渡口,直至上世紀80年代渡船停擺。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7)缺口渡,位于缺口城門口。舊時,缺口渡是揚州城裡通往需南的一條主要幹道。過路行人和上街賣菜、挑糞的農民在此歇腳,久而久之,便在東渡口形成了缺口小街。街上住10多戶人家,有徐家豆腐店、李記糧行和一些餅面小吃攤點,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驢市和柴草鋪。缺口渡終日人來客往、車水馬龍,一派繁忙熱鬧景象。

1962年5月,“大躍進”年代興建的躍進橋一期工程建成通車後,缺口渡随之停擺。

(8)徐凝門渡口,位于徐凝門。過去,這一帶因沿街有多家皮革作坊,故稱為皮坊街;古運河南岸河灘上還開設幾家柴篷、木行、竹行。是以,這裡成為南鄉一帶農民和城裡居民進出城的主要渡口,行人、挑夫、纖夫川流不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随着躍進橋和徐凝門橋的陸續建成通車,徐凝門渡口停擺。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9)福運門浮橋渡口,位于福運門。民國十二年(1923),鎮揚汽車站設立于南郊古運河南岸,同時在鈔關與徐凝門之間新辟福運門,并用渡船拼接成活動浮橋,溝通兩岸交通。

從此南來北往旅客改走新道,昔日鈔關繁華市井逐漸向福運門轉移。此時的福運門浮橋已顯得十分擁擠,木船浮橋上過客絡繹不絕,車水馬龍,常有人不慎落水,百姓怨聲載道。

民國三十六年(1947),由揚州籍上海理發業主任大榮捐款建造大榮橋,系木結構簡易人行便橋,寬3米,中孔6米。因橋身太低,行船時要将橋面吊起,1953年,建渡江橋後大榮橋被拆除。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10)鈔關渡口,位于鈔關。舊時為揚州水上重要交通口岸。明清時期,運河上架設木船拼接的浮橋,以溝通兩岸交通。民國年間,自從福運門開辟,以及通揚橋建成通車後,南來北往旅客改走新道,擺渡口停擺。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揚州城每逢端午節,舉辦龍舟盛會大多都在鈔關渡口。據史料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初五,男女争看奪标,數百人擁擠登上潘姓客船,導緻該船傾覆,溺死百餘人。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11)驿館前馬擺渡,位于安江門。這裡原是明代廣陵驿故址,專供南北往來的官員和傳遞公文的信使歇宿和轉換車船輿馬,并作為地方官員迎宴和餞别的處所,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官辦館驿。

在館驿河邊,還有一個專渡驿馬的渡口,名曰“馬擺渡”。此渡口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停擺,但其地名沿用至今。

(12)小碼頭渡口,位于小碼頭德勝庵。由于該地段古運河的河面較寬,流水準穩,便于停靠船舶。沿河兩岸是揚州城通往三汊河、瓜洲、儀征一帶水陸路的捷徑幹道,兩岸的農副産品在此進出,因而該渡口熱鬧繁華。

據當地的老人回憶,上世紀70年代後,小碼頭渡口已不存在了。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13)龍衣庵渡口。位于龍衣庵。龍衣庵隔古運河與文峰塔遙遙相望,庵門朝北,山門前有兩棵400多年樹齡的古銀杏,運河邊有石駁岸船碼頭。

以往,此處的擺渡船可通往運河東面的農藥廠、寶輪寺等地,後因古運河上現代化橋梁陸續建立和陸地交通的便捷,上世紀末,該渡口停擺。

過去的揚州城有13個渡口,您知道它們都在哪兒嗎?

     (外國畫師繪制的揚州渡口)

自從1935年,揚州城在古運河上架設起第一座通揚橋後,86年來,環城古運河上先後架起10餘座橋梁。自從1960年新開辟的京杭大運河竣工通航後,行船陸續改道京杭大運河通行、沿運河兩岸的企業、商行、碼頭遷移,古運河上的擺渡陸續停擺。

如今,古運河上的渡口雖已無存,但卻給人們留下了運河滄桑變遷的曆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