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頭肉,如今已是下酒菜裡最受歡迎的一種菜。不止老百姓們喜歡,就連在北京城裡生活過的文人雅士都喜歡。老舍先生就曾經不止一次寫到自己鐘愛的豬頭肉,說“野茶館的豬頭肉能使人醉飽”。

到了農村,豬頭肉更受歡迎。每逢過年過節,大家總能在案桌上看到一大塊鹵好的豬頭肉,還要放在祭祀案頭的最中間,占據C位。在南方的廣東鄉村,拜神祭祖頻繁,以豬頭為主的案頭才能彰顯人們的虔誠。
作為豬肉中的“下貨”,為什麼豬頭肉那麼受農村人歡迎?這大抵是因為生豬在中國的養殖更普遍,加工起來也更簡單的緣故。幾乎整顆豬頭都可以食用,對糧食缺乏的農村人來說,豬頭肉能夠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是以豬頭肉的地位也悄然變化。
還有一個原因,豬頭肉的價格便宜。雖然現在豬頭肉作為下酒菜,價格早已飙升,但在幾十年前,豬頭肉算是沒什麼人瞧得起的食材,比豬肉便宜太多。農村家庭人口多,一戶就要好幾個孩子要喂養,買一個豬頭肉,能讓全家吃上豬肉的味道。
豬頭肉的滋味,也和普通肥肉不同。一般的肥肉,别說是拿來配酒,就是空口吃兩塊,就已經肥膩得不行,是以豬肥肉不是拿來煉油,炸成豬油渣,就是和豬瘦肉一同炖煮,去掉肥肉的油膩。
但豬頭肉完全不一樣,不能算是肥肉。豬頭肉屁多肉少,豬皮的部分含有較多膠原蛋白,吃起來不容易膩。肥美的豬皮富含膠質,吃起來彈牙爽口,吃上幾口,嘴巴就産生粘連感,就像豬腳一樣。
豬頭肉還能細分,分成臉子、口條、豬腦、拱嘴,此外還有豬牙龈,在川渝地區叫豬天梯,這也是能吃的東西,口感各有不同,烹饪方式也略有差異,滋味更是差距甚大。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些食材都是一顆豬頭上出來的。
如今,在中國很多地區,人們都喜歡吃豬頭肉。鹵豬頭也成了一種牌面,鹵好的豬頭紅通通的,擺在桌上很好看,于是從邊角料更新成了桌上的硬菜。再加上豬頭肉不像肥肉那樣容易吃膩,喜歡吃的人多了,反而成了一道代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