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一幅長171.3厘米、寬79.5厘米的陶瓷壁磚上,頂部描繪着《西遊記》中觀音和孫悟空等人的形象,畫幅往下,中國的仕女武将等形象中,竟穿插着三個深色皮膚的美洲土著人形象。壁磚左上角,幾行看似國畫落款一樣的小字,細看卻發現根本沒有這樣的漢字——上海博物館一樓“東西彙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這件壓軸展品,記錄着中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碰撞。此次展覽上的每一件展品,都藏着這樣中西方交流融合的細節,講述着曆史上中西方如何看待彼此的故事。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這場彙聚了206件(組)中外陶瓷與油畫作品的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合作,聯合來自全球的11家知名博物館及收藏機構借展藏品以及4家博物館和收藏機構的藏品圖像,呈現了明清時期中國和西方以瓷器這一中國特色商品為載體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互動。

“展覽的主題是早期全球化中的東西彙融,而展覽本身則是全球博物館力量的彙融。”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這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一次展覽。

一件瓷器兩次被用作外交禮物

步入展廳,一件細長嘴、彎曲把手的青花瓷瓶就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這件明朝永樂年間的青花纏枝牡丹紋執壺,是典型的永樂官窯産品。

明朝永樂、宣德年間,這些青花瓷器曾随着鄭和的船隊遠赴重洋,作為外交禮物贈給外邦。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宮藏有數件與此相似的執壺,伊朗的阿德比爾寺也有同樣的收藏。而此次展出的這件執壺,在1547年被弗朗索瓦·德·菲梅勒男爵帶至法國。當時他受命于法王亨利二世,作為臨時使節前往君士坦丁堡觐見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一世,又帶去了這一執壺。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副研究館員陳潔介紹,中歐貿易成熟之前,隻有極少數中國瓷器能到達歐洲,其中一部分便來自中東的轉贈。曆史上多件中國瓷器都曾作為外交禮物,見證世界交往的曆史。

當時的中國瓷器有多珍貴?另一件展品青花纏枝牡丹紋碗可見一斑。這一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的瓷器,内裡繪制折枝及纏枝牡丹紋,外壁則飾以雲紋、纏枝牡丹和變形的蓮瓣紋。而在意大利畫家喬瓦尼·貝利尼1514年繪制的油畫《諸神之宴》中,位于畫面中心的女神竟然手捧一隻“同款”青花瓷碗。陳潔說:“青花瓷器出現在威尼斯畫派的作品中,特别是神話題材,說明當時中國瓷器的珍貴價值。”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因為中國瓷器當時在海外十分珍貴,許多用法在如今看來令人啼笑皆非。一隻五彩暗花八寶紋碗,進入奧斯曼帝國後被宮廷匠人巧手“再創作”,以金絲、紅寶石鑲嵌出奧斯曼風格的華麗紋樣。一對孔雀綠釉的彌勒像,本是中國常見的裝飾品,卻在18世紀的德國被裝上金色的青銅樹葉和頂座,變成了一對燭台。笑容可掬的彌勒像瓷器,成了當時歐洲頗受歡迎的布景元素。而另一對青釉碗,在中國很可能用以餐飲日常之用,在18世紀的法國卻被工匠飾以鎏金卷草紋,倒扣在一起,成了當時華麗又時髦的洛可可風香薰。

中國工匠“畫”字母,外國畫家“畫”漢字

再往裡走,一件方形的青花瓷瓶奪人眼球:傳統的中國瓷器筆觸和顔色,竟繪制出瓶身上一個顯眼的“十字架”造型。除此之外,瓷瓶上出現的荊棘冠、梯子、皮鞭等物,也與宗教相關。這件明代天啟-崇祯年間景德鎮出品的青花道明會耶稣受難紋方瓶,很可能是國外宗教團體定制的産品。這一展區内,能看到不少中國的瓷器繪制着西方宗教、家徽等花紋。一隻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紋碗,碗口處有一圈西方字母銘文,然而一些字母寫法明顯有誤,研究人員根據整體推測出應是一句宗教口号。據介紹,這些字母很可能是不認識西方語言的中國工匠依照定制的要求“畫”下來的。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不光是中國的工匠“畫”外國語言,這一時期也有不少外國畫家“畫”漢字。17世紀法國靜物畫家雅克·利納爾畫過一幅《五種感官和四大元素》,其中有一隻青花瓷碗,碗上“漢字”占了大半,然而幾乎沒人能看懂這些“漢字”究竟是什麼,隻能根據碗上另一側的畫面構圖推測是當時的青花赤壁賦碗。此次展覽上展出了畫中碗的實物。

展覽中,不少同時期的中外瓷器能對應觀看,一窺當時中西方如何想象大洋兩岸的彼此。

一尊大約于1700年出品的德化白瓷荷蘭人像,高鼻深目,留着長卷發,衣服正中一長排扣子,但人物圓潤的臉型頗具中國的“福相”,台座上又裝飾有典型的中國花鳥圖案;而另一對德國邁森出品的中國樂師像,男女樂師頭戴喇叭花式帽子,抱着狀如吉他和鼓的樂器,特别是袒露的着裝和深邃的五官,都與中國人相去甚遠。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因為中國瓷器在西方受到歡迎,也帶動和影響了周邊國家如日本、越南,以及歐洲的德國、荷蘭等對瓷器的探索。這些雲集的各國瓷器,無聲地展示中國技藝對世界文明産生的巨大貢獻。而那些繪制在陶瓷上的圖像,也展現了各個國家以瓷器為媒對異域的想象。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173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曾聘請畫家考奈利·普朗克設計了4種圖案用以定制瓷器,其中“陽傘夫人”和“博士圖”畫稿留存至今。此次展覽展出了中國和日本以“陽傘夫人”為藍本所制作的瓷器,無論是“陽傘”還是“夫人”的衣着發型,都有着鮮明的本國特色。

陶瓷穹頂映照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

幾處展台前,記者看到一份特别說明:“因為疫情帶來的運輸及押運限制,部分油畫原作無法抵滬參展,我們以複制品彌補缺憾,敬希諒解。”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楊志剛以“熬”來描述此次辦展的曆程。早在2015年4月,他率團通路時,獲悉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場中國瓷器展,複制了如今法國駐葡萄牙大使館所在地桑托斯宮的陶瓷穹頂,當時就開始策劃要在上海辦這樣一場展示中國曆史上外銷瓷器的展覽。2019年末,上海博物館釋出的新一年展覽計劃中,就有一場暫定名“瓷映蒼穹”的中西陶瓷交流大展——這個名字正是描述複制的桑托斯宮陶瓷穹頂。

疫情以來國際博物館界參與地區最廣、參展規格極高的展覽,落地上海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先的計劃——策劃一再調整,展期多次延遲,雙方多次協商調整:“這不是簡單地引進一個展覽,而是原有展覽的再策劃再創作,呈現的脈絡結構和整體風格很不一樣,其中至少70%的展品是新加入的。”

在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合作主辦的同時,上海博物館也為此次展覽擴大了“朋友圈”:向國内的廣東省博物館以及美國、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等國家的博物館、收藏機構協調出借展品。

然而受到疫情影響,原本聯絡借展的15家博物館、收藏機構中有4家退出,轉以授權在此次展覽中使用藏品的複制品。

複制的桑托斯宮陶瓷穹頂也來了。擡頭仰望,頭頂的瓷器次第亮起,如花綻放。“展覽的主題是早期全球化中的東西彙融,而展覽本身則是全球博物館力量的彙融。”楊志剛說,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見證物的收藏與展示機構,應成為文化交往的前沿,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據悉,“東西彙融——中歐陶瓷與文化交流特展”将持續至2022年1月16日。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