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公元前196年10月,漢高祖劉邦生平最後一次率軍出征。

當他率領的漢軍來到楚國故地蕲(qi)縣西郊附近時,正好碰上了早已列好軍陣的九江王英布(敵軍)。

按照“傳統禮儀”,兩軍主帥先要問候一下:

于是,劉邦問英布:“你何苦要謀反呢?”

很明顯,在劉邦的字裡行間,頗有點“化幹戈為玉帛”的意思;誰知對面的英布,卻一點也不給劉老大面子,他毫不客氣說道:“謀反還有什麼目的?當然是為了要做皇帝!”

劉邦大怒······

最終,狠話說了一大堆的英布“數戰不利”,并在逃跑途中,被自己的大舅哥出賣,死于田間民舍。

(劉邦)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說起英布這個人啊!

我們的腦海裡總會不由地蹦出許多标簽:草根逆襲的囚徒、武力超群的猛将、濫殺無辜的屠夫、有勇無謀的諸侯·······

毫無疑問:這個位列漢初三大名将之一、曾經在秦末漢初之際混得風生水起的九江王英布的人生絕對精彩!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他的故事。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 —01—</h1>

英布,今安徽省六安市人。

據說,他的先祖是上古時期的大聖賢臯陶;然而,經過兩千多年的血脈稀釋,到了英布這一代,他的家族早已沒落。

在秦始皇統一華夏之際,作為六國遺民的英布,喜提新身份——黔首。

朋友們,千萬不要被英布新身份裡的這個首長的“首”字給騙了;因為,在秦朝時期,“黔首”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字眼,實則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不過,從少年時期開始,英布就一直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幹大事的料子。

之是以出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單純的“少年英雄夢”在作祟,而是因為曾經有個相士對英布說過:以他的面相來看,在犯法受刑之後,就可以稱王。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英布在第一次聽到這個“預言”時的反應如何;但是,根據若幹年後,當其真的因為觸犯秦法,而受到黥刑(在臉上刻字)時的那一句:“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來看:這麼多年來,英布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天命”降臨。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什麼天命?

你小子還是先去給朕搬磚吧!

由于華夏第一猛人始皇帝依然在世,縱然英布同志的“腳底闆已經出現了三顆痣”,但他還是老老實實去了骊山,當勞改犯。

不過,此時的英布已經不再安分——在骊山勞改期間,他開始有意識地結交一些“豪傑之士”;并在最終與這些人一起,逃到了荒野之地落草為寇、等待時機。

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02—</h1>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一直心懷遠大的英布立馬意識到,自己的機會終于來了;于是他和同夥一起,來到了秦國官吏番陽縣令吳芮的府上,成功說服其反秦;并且還順帶娶走了吳芮的女兒。

陳勝之起也,布乃見番君,與其衆叛秦,聚兵數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

公元前208年1月,陳勝被自己的馭手莊賈殺害,起義軍陣營頓時失去銳氣;作為大秦最後的名将章邯敏銳地抓住了了這一戰機,在趙國之地大敗陳勝的心腹大将呂臣。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起義軍本來就是由一些六國遺民組成,看似聲勢浩大,實則組織渙散、人心不聚。

現在,陳勝橫死、呂臣大敗、人心思變,局勢正在朝着非常不利義軍的方向發展······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就在這一危機時刻,英布自發率軍而來,并和呂臣合兵一處,擊敗秦軍,及時挽救了革命局勢。

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

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

章邯可以說是秦末漢初之際,領軍将領能力最好的試煉石——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敗了章邯,然後天下諸侯臣服;劉邦(韓信)從巴蜀問鼎中原,第一個擊敗的将領也是章邯,然後天下諸侯側目。

如果上面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英布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是以,在英布投靠到項梁陣營時,他竟然可以和項梁平起平坐:

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号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後來,項梁戰死,項羽擊殺宋義、并在巨鹿之戰中九戰九捷,奠定了楚軍在起義大軍中的絕對上司地位。

以往的時候,我們都以為天下諸侯是被霸王的武力所臣服;但是實際上,當時在巨鹿之戰中打頭陣、并數次擊敗秦軍的義軍将領其實是英布,而且英布往往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故而,即便是時常“目中無人”的霸王,也對英布看中異常,并把他看作為數不多的好友。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衆也。

(項羽)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6">—03—</h1>

或許,正是由于英布的能力出衆,是以,項羽每次遇到為難之事,第一個想到的人總是英布:

巨鹿之戰後,坑殺20萬秦軍,項羽下令,英布操作;

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阬章邯秦卒二十馀萬人。

分封諸侯後,項羽覺得義帝礙事,想要除掉他,又是英布親自出手。

其八月,布使将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很顯然:英布已然成為了項羽的白手套(背鍋俠)。

雖然,在大秦滅亡之後,項羽非常夠意思地将英布冊封為九江王,讓曾經的囚徒終于實作了自己的命運預言;然而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人會心甘情願地總是替人背鍋的。

是以,青史君堅信:從彼時開始,英布在心裡已經慢慢對項羽有了不滿。

公元前205年,也就是霸王重新劃分天下的第二年,齊王田榮率先叛楚,一生酷愛征戰的項羽二話不說,披甲上陣。

當然,作為“盟主”,項羽按照慣例向自己冊封的諸侯征兵;然而奇怪的是:一向為項羽馬首是瞻的英布,卻稱病不往,隻是象征性地派遣了幾千兵勇前去助陣。

後來,劉邦和項羽在彭城大戰,情勢危急之下的項羽,又想讓英布前來助陣;英布依然“稱病不往”。

一來二去,項羽對英布就有了看法。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诮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作為“統一戰線”的個中高手,劉邦立馬就察覺到了英布的可争取性!

于是,他派人前往九江,勸說英布背楚投漢。

當時,劉邦的說客對着一直在坐山觀虎鬥的英布講了兩點要害和一個許諾:

第一、大王(英布)您數次三番地拒絕項羽的征召,“背楚”之名已然坐實,現在項羽之是以不收拾你,隻是時機未到;

第二、項羽看似強大,卻背負着濫殺無辜、弑殺義帝的不義之名,現在天下的諸侯都不服他;漢王雖然暫時看來實力不濟,但是,他卻深得民心、屢敗屢戰,實乃厚積薄發。

漢強楚弱的局勢已經非常明顯;現在,大王您如果投靠漢王,将來必定少不了裂土封王!

就這樣,英布竟然被人三兩下忽悠,就改換了陣營。

最終,衆叛親離的項羽被劉邦等人在垓下擊敗。

每每看到英布背楚投漢的這一段,青史君都不由地想罵人!

英布,你是豬啊!

你現在已經貴為諸侯,即便是劉邦最終取得了天下,你又能得到什麼更大的封賞呢?難不成還能做皇帝?!

有人肯定會說:英布不是最終已經“謀反”,要自立為帝了嗎?

是的!英布最終是“想通了”,不想要再屈居于人下!

可是,熟悉這一段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英布後來之是以會謀反,完全是因為,即使他不反,劉邦也要想辦法收拾他了!

縱觀英布的一生種種:

他出身普通,做過囚徒,最終草根逆襲,成為一方諸侯,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成功;

然而,他善惡不分、遇事不明,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就成為了項羽的白手套,替人坑殺降卒、手刃義帝,使自己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當他終于下定決心要和項羽劃清界限之時,卻沒有察覺到,天下形勢已然大變(即使他幫助了劉邦,最終也免不了“兔死狗烹”)。

最終,自命不凡的他,死在了鄉野田間,每每想來,難免讓人唏噓!

貌似,英布的一生,從來沒有什麼高遠的目标與格局,他隻是守着那個“刑而為王”的谶語在渾渾噩噩。

正如當年有人就對劉邦說過:英布隻是一個骊山的囚徒,以他的格局,根本成不了大事!

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公元前196年10月,漢高祖劉邦生平最後一次率軍出征。

當他率領的漢軍來到楚國故地蕲(qi)縣西郊附近時,正好碰上了早已列好軍陣的九江王英布(敵軍)。

按照“傳統禮儀”,兩軍主帥先要問候一下:

于是,劉邦問英布:“你何苦要謀反呢?”

很明顯,在劉邦的字裡行間,頗有點“化幹戈為玉帛”的意思;誰知對面的英布,卻一點也不給劉老大面子,他毫不客氣說道:“謀反還有什麼目的?當然是為了要做皇帝!”

劉邦大怒······

最終,狠話說了一大堆的英布“數戰不利”,并在逃跑途中,被自己的大舅哥出賣,死于田間民舍。

(劉邦)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說起英布這個人啊!

我們的腦海裡總會不由地蹦出許多标簽:草根逆襲的囚徒、武力超群的猛将、濫殺無辜的屠夫、有勇無謀的諸侯·······

毫無疑問:這個位列漢初三大名将之一、曾經在秦末漢初之際混得風生水起的九江王英布的人生絕對精彩!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他的故事。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 —01—</h1>

英布,今安徽省六安市人。

據說,他的先祖是上古時期的大聖賢臯陶;然而,經過兩千多年的血脈稀釋,到了英布這一代,他的家族早已沒落。

在秦始皇統一華夏之際,作為六國遺民的英布,喜提新身份——黔首。

朋友們,千萬不要被英布新身份裡的這個首長的“首”字給騙了;因為,在秦朝時期,“黔首”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字眼,實則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不過,從少年時期開始,英布就一直自命不凡,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幹大事的料子。

之是以出現這種現象,并不是單純的“少年英雄夢”在作祟,而是因為曾經有個相士對英布說過:以他的面相來看,在犯法受刑之後,就可以稱王。

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英布在第一次聽到這個“預言”時的反應如何;但是,根據若幹年後,當其真的因為觸犯秦法,而受到黥刑(在臉上刻字)時的那一句:“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來看:這麼多年來,英布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天命”降臨。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什麼天命?

你小子還是先去給朕搬磚吧!

由于華夏第一猛人始皇帝依然在世,縱然英布同志的“腳底闆已經出現了三顆痣”,但他還是老老實實去了骊山,當勞改犯。

不過,此時的英布已經不再安分——在骊山勞改期間,他開始有意識地結交一些“豪傑之士”;并在最終與這些人一起,逃到了荒野之地落草為寇、等待時機。

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2">—02—</h1>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一直心懷遠大的英布立馬意識到,自己的機會終于來了;于是他和同夥一起,來到了秦國官吏番陽縣令吳芮的府上,成功說服其反秦;并且還順帶娶走了吳芮的女兒。

陳勝之起也,布乃見番君,與其衆叛秦,聚兵數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

公元前208年1月,陳勝被自己的馭手莊賈殺害,起義軍陣營頓時失去銳氣;作為大秦最後的名将章邯敏銳地抓住了了這一戰機,在趙國之地大敗陳勝的心腹大将呂臣。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起義軍本來就是由一些六國遺民組成,看似聲勢浩大,實則組織渙散、人心不聚。

現在,陳勝橫死、呂臣大敗、人心思變,局勢正在朝着非常不利義軍的方向發展······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就在這一危機時刻,英布自發率軍而來,并和呂臣合兵一處,擊敗秦軍,及時挽救了革命局勢。

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

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

章邯可以說是秦末漢初之際,領軍将領能力最好的試煉石——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敗了章邯,然後天下諸侯臣服;劉邦(韓信)從巴蜀問鼎中原,第一個擊敗的将領也是章邯,然後天下諸侯側目。

如果上面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英布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是以,在英布投靠到項梁陣營時,他竟然可以和項梁平起平坐:

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号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後來,項梁戰死,項羽擊殺宋義、并在巨鹿之戰中九戰九捷,奠定了楚軍在起義大軍中的絕對上司地位。

以往的時候,我們都以為天下諸侯是被霸王的武力所臣服;但是實際上,當時在巨鹿之戰中打頭陣、并數次擊敗秦軍的義軍将領其實是英布,而且英布往往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故而,即便是時常“目中無人”的霸王,也對英布看中異常,并把他看作為數不多的好友。

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衆也。

(項羽)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6">—03—</h1>

或許,正是由于英布的能力出衆,是以,項羽每次遇到為難之事,第一個想到的人總是英布:

巨鹿之戰後,坑殺20萬秦軍,項羽下令,英布操作;

項籍之引兵西至新安,又使布等夜擊阬章邯秦卒二十馀萬人。

分封諸侯後,項羽覺得義帝礙事,想要除掉他,又是英布親自出手。

其八月,布使将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很顯然:英布已然成為了項羽的白手套(背鍋俠)。

雖然,在大秦滅亡之後,項羽非常夠意思地将英布冊封為九江王,讓曾經的囚徒終于實作了自己的命運預言;然而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人會心甘情願地總是替人背鍋的。

是以,青史君堅信:從彼時開始,英布在心裡已經慢慢對項羽有了不滿。

公元前205年,也就是霸王重新劃分天下的第二年,齊王田榮率先叛楚,一生酷愛征戰的項羽二話不說,披甲上陣。

當然,作為“盟主”,項羽按照慣例向自己冊封的諸侯征兵;然而奇怪的是:一向為項羽馬首是瞻的英布,卻稱病不往,隻是象征性地派遣了幾千兵勇前去助陣。

後來,劉邦和項羽在彭城大戰,情勢危急之下的項羽,又想讓英布前來助陣;英布依然“稱病不往”。

一來二去,項羽對英布就有了看法。

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诮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九江王英布:是草根逆襲,卻有勇無謀;為一方諸侯,終難成大事 —01——02——03—

作為“統一戰線”的個中高手,劉邦立馬就察覺到了英布的可争取性!

于是,他派人前往九江,勸說英布背楚投漢。

當時,劉邦的說客對着一直在坐山觀虎鬥的英布講了兩點要害和一個許諾:

第一、大王(英布)您數次三番地拒絕項羽的征召,“背楚”之名已然坐實,現在項羽之是以不收拾你,隻是時機未到;

第二、項羽看似強大,卻背負着濫殺無辜、弑殺義帝的不義之名,現在天下的諸侯都不服他;漢王雖然暫時看來實力不濟,但是,他卻深得民心、屢敗屢戰,實乃厚積薄發。

漢強楚弱的局勢已經非常明顯;現在,大王您如果投靠漢王,将來必定少不了裂土封王!

就這樣,英布竟然被人三兩下忽悠,就改換了陣營。

最終,衆叛親離的項羽被劉邦等人在垓下擊敗。

每每看到英布背楚投漢的這一段,青史君都不由地想罵人!

英布,你是豬啊!

你現在已經貴為諸侯,即便是劉邦最終取得了天下,你又能得到什麼更大的封賞呢?難不成還能做皇帝?!

有人肯定會說:英布不是最終已經“謀反”,要自立為帝了嗎?

是的!英布最終是“想通了”,不想要再屈居于人下!

可是,熟悉這一段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英布後來之是以會謀反,完全是因為,即使他不反,劉邦也要想辦法收拾他了!

縱觀英布的一生種種:

他出身普通,做過囚徒,最終草根逆襲,成為一方諸侯,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成功;

然而,他善惡不分、遇事不明,在稀裡糊塗的情況下,就成為了項羽的白手套,替人坑殺降卒、手刃義帝,使自己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當他終于下定決心要和項羽劃清界限之時,卻沒有察覺到,天下形勢已然大變(即使他幫助了劉邦,最終也免不了“兔死狗烹”)。

最終,自命不凡的他,死在了鄉野田間,每每想來,難免讓人唏噓!

貌似,英布的一生,從來沒有什麼高遠的目标與格局,他隻是守着那個“刑而為王”的谶語在渾渾噩噩。

正如當年有人就對劉邦說過:英布隻是一個骊山的囚徒,以他的格局,根本成不了大事!

令尹曰:“布故麗山之徒也,自緻萬乘之主,此皆為身,不顧後為百姓萬世慮者也,故曰出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