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鐘國”裡流芳韻

“詩鐘國”裡流芳韻

它是競文角智的利器,也是雅集助興的文字遊戲,曾受林則徐、沈葆桢、陳寶琛等曆史名人所喜愛,它就是福州文人在詩歌領域裡的一個重要創造——詩鐘。詩鐘誕生和繁盛于福州,福州也是以被稱為“詩鐘國”。2011年12月,福州詩鐘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如今,在衆多老年詩鐘愛好者的傳承和推動下,我國詩歌寶庫中這顆閃亮而獨特的珍珠正重放異彩。

“詩鐘國”裡流芳韻

老詩人身穿漢服進行詩鐘詩會

獨特折枝詩

近日,由福州市鼓樓區西湖社群和三山詩社聯合主辦的重陽詩鐘詩會在宛在堂舉行。詩會上,10多位老詩人穿着漢服圍坐在一起,他們燃香計時,現場創作和吟唱以“民族共同體”為碎錦格嵌字的詩鐘作品,歌頌黨的民族政策,現場餘煙袅袅,氣氛文雅而又熱烈。

詩鐘又被稱為折枝詩,如同從七律詩中折下一枝而成。它要求嚴格,按照平仄、對偶的詩詞格律,創作的詩句相當于七律詩的颔聯或頸聯,語言凝練、内涵豐富,展現了古典詩歌的精粹。詩鐘限一炷香工夫吟成一聯或多聯,香盡鳴鐘,是以叫做“詩鐘”。福州三山詩社是詩鐘傳承基地。在詩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詩社原會長郭道鑒和曆任會長及成員的薪火相傳下,三山詩社積極在福建乃至全國推廣和宣傳詩鐘,組織了多次具有影響力的詩鐘活動,讓這項傳統文化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郭道鑒幾十年來一直緻力于古典詩詞吟誦和創作的研究。他介紹,比起其他的詩歌體裁,詩鐘又有着它自己的特點,“限定眼字和時間,這是詩鐘的特點,通常限定一個鐘頭作三首”。在三山詩社的傳統詩鐘活動中,有一隻昂首獨立的銅鶴特别引人注目,隻見它口銜一段樹枝,用一根紅細繩纏于枝丫。繩的一端系于香爐裡一根檀香上,袅袅白煙在茶室裡悠然騰空;繩的另一端系着一枚銅錢,下方有一個圓盤。開始作詩時,現場焚香計時,當香焚燒到綁線的地方,線斷錢落,承接銅錢的銅盤發聲如鐘,即告交卷。郭道鑒表示,這就是古時的一種限時方式,一般設定燃香一個小時,創作三聯詩句。

“詩鐘國”裡流芳韻

銅鶴“詩鐘”

百年輝煌史

詩鐘這種藝術性、應用性和娛樂性相結合的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學創作方式,大約出現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八閩地區。郭道鑒認為,這和當時福建私塾教育重視對聯教學有關,教學時常常取古人詩一聯,保留其中成對偶的詞組對原詩加以改寫另成一聯,這就是詩鐘最重要的嵌字格的由來,詩鐘是以又稱“改詩”。另一方面,當時的福州文人喜歡在酒會上作七言詩酒令,以後随着規則的逐漸完善,也就産生了詩鐘。

許多清代筆記、雜錄等載籍都指出,詩鐘特别是嵌字格折枝詩,當數“閩人最工”,且善為者最多,對晚清詩壇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林立的詩鐘社也多以閩人為主,如較大的詩鐘社有“吟秋詩社”,就是由道光年間福州人士所創立。光緒年間,福州籍的陳寶琛、嚴複、張元奇等名家在京城還組織了聯吟詩鐘的“燈社”。而在福建各地的詩鐘社更是比比皆是。

傳承在路上

詩鐘曾有過它的輝煌時刻,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卻頗為陌生。為了傳承這朵奇葩,三山詩社的老詩人們竭盡全力。郭道鑒已年過九旬,現任社長李林洲接續接力。滿頭銀發卻神清氣朗的李林洲說:“詩鐘帶着閩文化的固有特色,闖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苑裡,成為中國韻文的一朵奇葩,它不應該湮沒無聞,我們有責任去認識它、介紹它,并加以發揚光大。”2019年,李林洲參與修訂中國首個規範詩鐘規制的《詩鐘通則》,保持了“閩派”詩鐘的地位,為福建詩人在全國發聲。2020年,《詩鐘通則(試行)》釋出,令所有詩鐘愛好者心潮澎湃。

過去,三山詩社隻能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如今,乘着網際網路的東風,越來越多的海外詩詞愛好者也參與進來,一起感受詩鐘的魅力。三山詩社理事、福建省詩詞學會福州會員微信群負責人陳莪介紹,詩鐘社利用微信群開展“中華詩鐘每日一題”活動,每次創作詩鐘作品近500聯;還組織詞宗依據《詩鐘通則》進行點評,已累計300多期,各地吟友的詩鐘創作水準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詩鐘社會員每月開展一次雅集活動,組織各種賽事,提高詩鐘創作水準及文字與社會生活的融合力。如今,詩鐘社不僅組織“每日一題”“月賽雅集”等活動,還打造每月一次有獎競賽,并拓展了圍棋主題全國詩鐘賽,探索了一條詩鐘文化與圍棋文化相融合的新途徑。詩鐘這朵誕生于八閩大地的奇葩再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END-

來源:福建老年報

作者: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