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西峽,這個沉寂億萬年而不曾引起世人關注的山川盆地,終于在1993年初夏時節,由于瘋狂盜掘恐龍蛋化石而引發的恐龍蛋化石熱,如驚雷一般震撼國内外,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各國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
西峽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處于秦嶺支脈伏牛山的中心部位,是一個富存古代生物化石的地區。它東連内鄉,南接淅川,北與盧氏、栾川等縣為鄰,西界陝西商南縣。西峽境内峰巒起伏,連綿不斷,幽靜而深遠。山下河流縱橫,波光輝映,呈羽狀流經崇山峻嶺之中。這裡陽光充沛,氣候溫和,雨量适中,極适合亞熱帶、溫濕帶各種動植物的生長。
目前,中國考古學家們,經過科學調查和發掘後已探明,沉眠于此處地下的恐龍蛋化石分布面積達800平方公裡,包括内鄉、淅川、西峽三個縣,埋藏量有數十萬枚,甚至更多。這一重大發現實屬舉世罕見,将為揭開恐龍生息繁衍的奧秘尋找到科學依據。

1993年6月8日,河南電視台新聞聯播時間,首次報道了西峽盆地發現恐龍蛋化石群的消息,翌日清晨,中央電視台在早間新聞中予以轉播。此後連續數天之中,紛紛同中央電視台協商交換片帶的境外電視台和新聞機構,竟然有50多家。由于新聞媒體的中介作用,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南京金陵之聲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彙報》、《光明日報》、《河南日報》、《鄭州晚報》……相繼派記者前往西峽,往昔默默無聞的偏僻小縣立時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新聞大戰,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是以狂烈地悸動起來……
發現始末
“沿地球北緯30°前行,這裡既是地球山脈最高峰的所在地,同時也是海底最深處的藏身之所,世界著名的幾大河流,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均在這一緯度線彙入浩淼無際的大洋。
“這條緯線又是世界上無數難解之謎的所在地:恰好建在地球大陸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死海、巴比倫‘空中花園’、大西洋洲沉沒處、百慕大海域、馬雅文明遺址……
“為什麼這一線會成為怪事疊出、禍患隐憂、災難頻仍的神秘地帶?它們是偶然巧合,還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抑或是受人類暫不可知的某種神秘力量的主宰?這條線上有許多一夜間消失的超文明遺迹。”(引自《神秘北緯30°》)
河南西峽正處于這神秘緯度線的附近,是以同樣存在着許多困擾人類的神奇之謎,尤其是恐龍骨骼及恐龍蛋化石群的發現,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早在1929年,我國老一代古生物學家李傑、朱森就曾到過南陽淅川盆地進行地質考察,他們對河南境内的恐龍蛋化石當時就有所認識。此後,也不斷有學者前往調查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74年,駐南陽地區的河南省地礦廳地質調查四隊的周世全,在他主持豫南、豫西南新生代紅層課題時,曾帶領21名地質從業人員在淅川、内鄉等山區進行地質勘察。一次他們在淅川縣滔河鄉馬家村西的山坡下勘察時,技術員安含旭發現了1枚特殊的“石蛋蛋”,他喊來周世全,讓他鑒定。他們用地質鏟順着周圍挖,又挖出了3枚連成一體的化石蛋。當時周世全還不能完全認識這些蛋化石,于是将它們送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請專家鑒定。經過楊鐘健、周明鎮和趙資奎等著名專家的鑒定,這些奇怪的“石蛋蛋”被确認為恐龍蛋化石。在這以後的幾個月裡,課題組又在西峽、内鄉、淅川、盧氏、栾川等地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多處恐龍蛋化石地點和恐龍骨骼化石地點。南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經周世全等人研究後,将其劃分為10屬19種類。
周世全在初步掌握了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的埋藏情況後,曾邀請趙資奎教授到河南考察,考察過程中,他們在内鄉縣夏館鎮後莊東北采集到一窩16枚的恐龍蛋化石。尤為重要的是,他們在恐龍蛋化石上發現了恐龍留下的三趾腳印,并且還在附近找到兩塊恐龍的尾椎骨化石。這些經過趙資奎的考證與研究後,被認為是恐龍下蛋後由于不小心在蛋窩上踩了一腳,正好踏壞了相鄰的三個蛋,腳印便留在了這幾枚殘蛋上。為此,他撰寫了《河南内鄉新的恐龍蛋類型和恐龍腳印化石的發現及其意義》一文,發表在1979年第4期《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雜志上。此後幾年中,趙資奎教授先後多次來河南調查,1981年他還陪同德國學者來宛西考察過。
1976年南陽地區文化局在文物普查中,特别重視對古生物化石出土地帶的調查,曾派張維華先生前往考察。張維華不辭勞苦,足迹踏遍南陽盆地的山山嶺嶺。他的調查結果被收錄在《南陽地區文物志》上。文章記載說,西峽縣的丁河、丹水沿岸,内鄉縣的赤眉、夏館,淅川縣的滔河、香化等地發育過中生代的紅色地層,這裡含有豐富的大型爬行動物恐龍及恐龍蛋化石。恐龍的骨骼化石發現不多,且不完整,而埋藏最多的是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不僅成窩狀,而且成行排列。據考察所知,當時生活在河岸湖畔的恐龍的種類在10種以上。
文物工作者雖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并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但在當時的學術界和社會上卻影響甚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動蕩不安的年代,從1974年至1976年,國内相繼發生的一起起震驚世界的大事件,使人們的精神處在一種巨大的壓力之下無力自拔,有誰還顧得上西峽盆地的恐龍蛋。恐龍蛋有什麼社會價值,又有什麼經濟價值?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似乎相去甚遠,當時中國政局的高層決策者們根本無暇顧及科學文化的發展,他們更關心的是社會的走向問題。
這就預示着恐龍蛋化石必将在二十年以後才有緣重見天日。
西峽恐龍蛋化石的出現,并不是近一時期的事情。據當地農民講,他們父輩的父輩小時候就拿這些“黑石蛋蛋”當球踢。丹水鎮三裡廟村80多歲的田榮慶老漢說,他幼時在山上放羊,就經常玩這些“石蛋蛋”,隻是不知道它們究竟是什麼東西,玩夠了就把它們棄置路旁,或者一腳踢到山坡下。
1992年8月,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鄉趙營村的一位農民在修路時,無意間在一條幾寸厚的白色石層下,發現了一層褐紅色的軟石層裡有一窩黑灰色的橢圓形“石蛋”,有20多枚。他并不認識這些“石蛋”為何物,隻是出于好奇,便撿起一枚仔細觀察,這些狀似龜甲殼的“石蛋蛋”,質地松脆,一掰就掉塊,放到鼻子下面聞一聞,有一股清幽的芬芳,近于硫磺的香味。他順便撿了幾枚,帶回家給孩子們玩。
不料這些可疑的“石蛋蛋”,引起家住本村的一位南陽某地質隊職工馬某的興趣。他已經預感到這正是他四處尋找的恐龍蛋化石,于是悄悄找到那位農民撬出“石蛋”的地方,把所剩的幾枚帶回地質隊。經鑒定,确認這些成窩的“石蛋蛋”正是恐龍蛋化石。證明了自己的推想後,馬某又回到趙營村,他對村裡的農民說:這裡出産一種藥材叫“石膽”,能治眼疾,能止血,你們把它挖出來,我可以收購。聽說“石膽”可以賣錢,農民們欣喜若狂,不顧一切地上山去挖,連地裡即将成熟的莊稼也顧不上了,成片莊稼瞬間被毀于一旦。
幾乎是同時,西峽縣丹水鎮三裡廟村上田組村民,在山坡上挖溝種龍須草時,不斷挖出一窩窩又圓又黑的石頭,小孩子便争着把它們當做“足球”在腳下踢來踢去地以決勝負,也有人把它們運往田頭,壘成土牆以固水土。到了1993年初春的一天,一名地質隊員悄悄來到村子裡,神秘地對大家說,這裡出産一種藥材,叫“石膽”,你們把它挖出來,可以買給我,有多少要多少。于是農民們如夢初醒,紛紛拿起钅矍頭、大錘、鋼釺,争先恐後地擁上山坡,向他們祖輩居住的貧瘠土地索要财寶。
20世紀90年代初,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從禁锢和閉塞中逐漸解放出來。而這一時期的地質隊卻面臨着體制改革大潮的沖擊,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河南地質調查四隊700多名職工的工資頓時失去了保障,過去的“鐵飯碗”被徹底打破了。面對困難的境地,隊裡鼓勵職工自謀職業,去搞個體經營。
經營什麼呢?正在左右為難時,北京、湖南、四川一些地質、自然博物館恰好因需要擴大館藏标本,找到了地質隊,希望交換一些恐龍蛋化石标本,實際上所謂的交換是和金錢相聯系的。恰似絕路逢生,地質隊的一些幹部職工,甚至一些上司都紛紛行動起來。于是,最早發現恐龍蛋的人,有意無意間便成為最先踐踏和破壞恐龍蛋的真兇。
頃刻間,田野裡溝壑縱橫,錘聲丁當,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猶如激戰中的前沿陣地。而那些百戰不殆的戰士,正把他們的戰利品——恐龍蛋化石,一車車送往地質隊駐地,或者送到前來搶購者的手中,而換來一沓少得可憐的帶着血腥味的鈔票。無知和醜惡的交易,愚昧和卑劣的互換。可是面對這種畸形的交換方式,我們又怎麼忍心去責難他們,苛求他們,他們生活得太窮困、生活得太可悲了。從他們呆滞的目光裡,可以探求到的是他們對金錢的企盼和渴望。
起初,地質隊員在現場指揮農民們挖,但是卻遠遠供不應求,于是便放手發動農民自己去挖。價格也從5毛錢一枚漲到5元,後來一漲再漲,仍滿足不了需求。這樣一來,那些無知無過的農民們更加興奮起來,滿懷着巨大的、無限的熱情投入其中,把沉眠于地下億萬年的恐龍蛋化石徹底來了一場大清洗。耐人尋味的是,本來隻是為了豐富充實館藏為目的的采集,一旦開了頭,竟然一發而不可收,最終釀成一場空前的、公開的盜掘走私活動,甚至以西峽為軸心,很快波及到世界各地。這次公然的盜掘活動持續了近一年,竟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這種奇怪的現象難道不應該讓人反思嗎?
1993年3月底,西峽縣武裝部一名叫姜偉的記者,到陽城鄉趙營采訪,這個村子是武裝部的扶貧點。進村後姜偉感到四處靜悄悄的,氣氛有别于以往,便産生了極大的好奇心。後來姜偉在村中碰到婦聯主任,沒有等他詢問緣由,婦聯主任上前就說:“村裡的人全上山挖‘石膽’了,都快挖瘋了。”姜偉不解地問:“啥叫‘石膽’呀?”他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東西。婦聯主任的臉上驟起神秘的表情,特意壓低聲音說:“地質隊有人說是恐龍蛋,一個能賣好幾塊錢呢!”
憑借着對新聞的特有敏感,姜偉回去以後寫出了《西峽縣發現恐龍蛋化石》一文,刊登在5月5日的《中國地質礦産報》上。這是新聞媒體首次公開報道的關于西峽恐龍蛋化石的消息。姜偉在文中對這一盜挖行為予以廣泛宣傳,并肯定這種舉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造。文中說西峽人找到了緻富的途徑,日前一天能挖200個恐龍蛋,恐龍蛋化石市場交易已經形成。
面對這樣的局面,當地政府隻是提醒人們眼光要放長,“别踩壞了山上的龍須草”。龍須草是一種經濟作物,可以編織草席、蓑衣、草鞋等,長期以來是西峽人民緻富的主要來源。然而近些年來,蓑衣、草鞋已經不再被廣泛使用,是以龍須草的用途也逐漸減少,收成好的人家靠龍須草每年能收入一兩千元,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由于人們缺乏對恐龍蛋化石的認識,而且有關方面也沒有對此進行認真全面的研究,是以見諸新聞媒體有關西峽恐龍蛋化石的最初的報道在輿論導向上是錯誤的,無形中對盜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是:“挖‘石膽’能緻富,大幹快上能當萬元戶。”的确很多人家在短時期内靠挖“石膽”都發了家,于是,金錢與愚昧兩枚砝碼被同時加在了天平的同一端,人們心中的天平失衡了。
此時,就在西方拍賣市場上每枚蛋化石的價碼高達1萬美金時,這裡最高價也沒有超過80元。盡管如此,不少人家不到一個月就創收上萬元。地質隊的收購人員,原來是走鄉串戶,挨門收購,後來因為貨源充足,隻等送貨上門就行了。那一時期,南陽市地質調查四隊門庭若市,擺攤賣恐龍蛋的商販一家挨一家,正像姜偉文中說的那樣,“恐龍蛋化石交易市場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