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有關科研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數十年的盜獵大象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了非洲象進化方向——天生沒有象牙的雌象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進化的影響之大,甚至能夠“改變動物身體構造”。
研究指出,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非洲國家莫三鼻克内戰期間,在如今戈龍戈薩國家公園一帶生活的非洲象慘遭屠戮,大約90%被獵殺,沒有象牙的大象僥幸逃過一劫。普林斯頓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沙恩·坎貝爾—斯塔頓和同僚們經由早年調查和影像資料估計,内戰爆發前,當地約18%的雌象天生無牙;30年後,這一比例上升至50%,且這些雌象的後代中三分之二為雌性。
母象長牙,本是為了保護小象,恐吓其他動物或用于戰鬥。但随着人類盜獵大象以謀取象牙活動的猖獗,母象反而要卸下“武裝”以求安全,緻使其自身的生物進化路線竟被改變,由此可見大象已被逼成了啥樣。
這無疑是堪稱令人震撼的一幕:生物學上往往要曆經千百萬年的物種進化,沒想到僅僅幾十年,人類活動就“令”其實作了。不過,人類千萬不要有幻覺,這不意味着人類是“造物主”,相反,人類的此類活動對其他物種可能是個重大威脅。
人類改變物種并不是個新話題,家畜的利用、寵物的馴養等等人類有意識的行為,都已經改變了物種形态。但“大象無牙”之類的情況,依然值得反思,這是意料之外的物種變化,且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改變。這種改變,顯然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治理失能,是人類無法管控相關違法乃至犯罪行為,導緻意外後果反作用于野生動物。
顯而易見,買賣需求是造成這種物種原有特征變化的源頭。但自然界不會理會這些,隻會以最直白、最果決的方式抵抗,進而造成人類難以承受的生物學代價。
是以,對于象牙,我們應該以人類視野和科學理念來超越既往文化賦予象牙的特殊内涵,取消象牙在當代文化架構内的“合法性”。
不隻是生物,人類活動事實上已經具備了“改造世界”的力量,對這股力量的節制,人類很多時候卻不得其法。比如今年,人們整體感覺極端天氣似乎較為頻繁。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曾指出,全球變暖導緻一些地區暴雨、洪澇、幹旱、台風、高溫熱浪、寒潮、沙塵暴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而且強度增大。
再者,人類活動似乎已經改變了曆史的計量機關,造成了“曆史壓縮”的效果。氣候變化也好,生物進化也罷,過去原本是自然界漫長的演化曆程,如今似乎在一代人的時間内,就産生了肉眼可見的改變。
這些現象應當引起反思,自然界的演化一旦加速,事實上就意味着既往經驗不敷使用,超出人類的曆史總結。由此産生何種後果我們無法預料,可能也無法承受。(作者:王子墨)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