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9">1</h1>

就在今天希臘舉重運動員亞科維迪斯在東京奧運會賽後哭着宣布由于經濟困難,無法再繼續維持運動生涯的新聞短暫地上了熱搜。

西奧多羅斯.亞科維迪斯淚流滿面地透露了自己的現狀:個人運動生涯裡幾乎沒有收入,每個月僅從體育聯合會領取200歐元,這些資金根本無法做實體治療。

而治療師了解他經濟拮據,不會收錢,這讓他的尊嚴受到損失,他内心無法接受這種現狀。

不隻是無法進行實體治療,窮困潦倒的他甚至連愛車的加油錢都沒有,他隻能依靠步行去訓練場。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中,奧運運動健兒是國家的功臣,民族的英雄,享受榮譽和名氣,擁有體面的生活是理所應當的。

而西奧多羅斯.亞科維迪斯卻因為貧窮而限制了他的運動生涯,不得不終止他的運動夢想。

這不禁令人唏噓,原來運動員這樣一個萬衆矚目,被人擁戴的崇高行業裡的從業者也有如此至暗時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0">2</h1>

你可能不會相信,在中國,一個獲得全國冠軍40多個,亞洲冠軍20多個,被稱為“亞洲第一力士”的舉重運動員,在而立之年因為貧窮而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2003年6月19日的《南方周末》,一個叫李海鵬的記者寫過一篇《舉重冠軍之死》。

把才力的悲劇故事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要知道舉重運動員,需要為自己的參賽不斷調整體重,這本身就是很毀身體的一件事。

而一二百公斤的杠鈴長年累月給他們的身體,帶來很多不可逆的傷害。

退役之後的才力因為停掉了舉重,卻無法繼續保持健康,患上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多年受困于貧窮、不良生活習慣、

超過160公斤體重的才力麻木地嘔吐着,毫無尊嚴地死了。

他的傳奇永遠停在了33歲。

才力的離世給他全家造成了沉重打擊,才力的妻子隻能一個人挑起生活的重擔。

才力在生前最後四年才力的工作是遼甯省體院的門衛,在他死去的當天,家裡隻有300元錢,連他住院的錢都是借的。

就這樣才力妻子一個人拉扯孩子、照顧老人,苦苦支撐着這個家。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在才力走後,他的妻子和女兒先後被查出患有癌症。

2017年,才力的女兒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向網友尋求幫助。她希望可以通過衆籌的方式籌到一些錢款治療自己和媽媽的癌症。

這時,不少人才知道曾經無限風光的冠軍,竟間接性死于貧寒。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還有另一位女女性舉重運動員鄒春蘭也曾深深受困于貧窮。

1971年鄒春蘭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市的一個農村,從小接觸粗活,是以一向力氣很大,國中的時候,第一次接觸杠鈴,就舉起了90斤。

老師覺得她是塊好苗子,就對她着力培養。

1985年,鄒春蘭參加全國第一屆“浪潮杯”女子舉重錦标賽,她獲得了屬于她的第一個冠軍。

此後,她的舉重運動生涯共獲得過9次金牌,還曾經打破過世界紀錄。

雖然獲得了無上的成就,可是身體卻因為日複一日超負荷的鍛煉早就積勞成疾。

退役後因為傷病是以要花很多醫藥費,各種底層活計都幹過。

生活依然無法自給自足,隻能去澡堂當搓澡工。

一個世界冠軍,退役後,竟需要給别人搓澡來維持生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1">3</h1>

可以說沒有幾項奧運會運動,能比得上舉重隊的苦。

他們的榮譽下,稍有不慎,便會透支自己健康。

體育圈很多人都知道,窮人家的孩子,大部分都紮在舉重隊裡。

這項運動不需要燒錢的設施和經費,但是要忍受很多常人難以忍受的苦,現有條件好的家庭會讓孩子過去幹這行。

這幾天中國奧運健兒屢獲金牌的新聞不絕于耳,中國的舉重隊伍已成為中堅力量,可是他們依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今年的舉重奧運冠軍谌利軍,前幾日在微網誌上錄了視訊,感謝他的粉絲幫他找到代言。

真摯樸素的緻意背後,原來也有一個辛酸的故事。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谌利軍剛進入體校學習,父親突發腦癌失去勞動能力,母親一天40塊錢要養活一家子人。

父親的醫藥費,年邁的奶奶,抱病的弟弟,和谌利軍的生活費……

這些讓谌利軍的媽媽最辛苦的時候,一個人要打3份工。谌利軍練舉重的地方是鍋爐房改造的,

奧運會前,他家都還是特困戶,家裡的房子都是開裂的。

家裡唯一的大件,隻是一個雙門冰箱。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競技體育也是一将功成萬骨枯,隻有取得名次的人才能獲得榮耀與關注。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谌利軍也是幸運的。

經過千錘百煉,他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他的故事被大衆看見。

在他的微網誌底下很多人呼籲:

明星片酬和參加綜藝就能賺很多,希望品牌方多看看運動員。

很現實的問題是奧運的熱度過去之後,屬于他們的流量很快就沒了……

是的,奧運冠軍帶來的流量的效率怎麼能和明星比呢?

那個死于貧窮的奧運冠軍,把觀衆看哭了123

明星發行一首歌至多一個月時間,演一部電影至多一年,就可以輕松收獲千萬粉絲。

在資本的運作下代言接到手軟,金錢滾滾而來……

是以有那麼多人,擠破頭一心想進娛樂圈。

反觀運動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再貼切不過。

他們刻苦鍛煉,挑戰身體極限,為一個獎牌拼盡全力,最好的結果是賽場上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正名。

可是冠軍隻有一個。

運氣稍微差點,所有的汗水就會付之東流。

隻留給自己一身不可逆轉的傷病。

那些不是很喜歡競技體育的人,是因為清楚對健康有危害,看到比賽總是聯想其背後的艱辛、痛苦、傷病。

而這其中舉重是一個冷門項目,舉重運動員無疑是承受最多的。

他們代言最少、出身最低微,退役後要面臨的危險最大,他們在做着樸素又偉大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很多人在網上呼籲:

“健身app、蛋白粉等等的廠商,看看中國舉重隊吧,他們太苦了,他們值得。”

我才知道他們有多值得,這,或許才是我們一直忽略的。

中國運動員,太難了。

舉重運動員,太難了。

但希望他們從今天開始,受到足夠的重視,好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