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驅動》網站《戰争地帶》專欄2021年3月19日報道,美國陸軍向其新組建的高超音速飛彈連傳遞了第一批訓練用發射筒,但不願透露其部署基地。
文章稱,美國陸軍已向建立第一支高超音速飛彈部隊邁出了重要一步,傳遞了兩套惰性發射筒用作訓練目的。這些惰性發射筒與最終的遠端高超音速飛彈(LRHW)所用發射筒設計完全相同,将為部隊提供在模拟實際作戰環境中進行先期操作訓練的機會。
文章指出,五角大樓于2021年3月17日向外界公布了這兩套發射筒的照片,但照片顯示拍攝于3月10日。美國陸軍快速能力和關鍵技術辦公室主任、陸軍中将L.尼爾·瑟古德(L.Neil Thurgood)在2月份接受《防務新聞》采訪時曾表示,3月8日,他将親自監督這批訓練輔助裝置的傳遞。2021年晚些時候,美國陸軍将為遠端高超音速武器(LRHW)飛彈連傳遞所有其他相關地面裝置。

【美國陸軍向新的高超音速飛彈連傳遞第一批發射筒】
文章稱,發射筒傳遞照片附帶的通用說明顯示,LRHW飛彈連将在2023财年完成實彈部署。陸軍還沒有披露首個LRHW飛彈連的官方名稱,甚至還沒有披露它的部署基地。運送發射筒的照片隻說是在美國境内拍攝的,照片中沒有一個人佩戴所屬機關貼片,其中一些人的制服上甚至沒有姓名貼,這一事實進一步凸顯了部署LRHW飛彈連是高度保密的。
文章指出,發射筒的側面似乎顯示其滿載重9300千克,自重1900千克,這可能表明LRHW飛彈重量約有7400千克。
不管怎樣,這些發射筒的傳遞是一項重要成就,也讓美國陸軍離實戰部署LRHW更近了一步,LRHW将成為美軍第一種實戰部署的高超音速作戰武器。美國海軍和陸軍一直在聯合開發高超音速武器,陸軍的LRHW飛彈和海軍的中程正常快速打擊(IRCPS)武器設計實際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是他們用的發射罐不同,他們都将使用相同的錐形無動力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也被稱為高超音速滑翔體(C-HGB)。
文章稱,LRHW和IRCPS都使用大型火箭助推器将C-HGB發射到最佳速度和高度。之後,飛行器以高超音速(定義為5馬赫以上)沿相對水準的飛行軌迹滑向目标。五角大樓此前表示,C-HGB将能夠“打擊數百千米甚至數千千米以外的目标”,最大速度可達17馬赫。
【兩個遠端高超音速武器(LRHW)發射筒已順利完成交接】
與傳統的彈道飛彈相比,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軌迹更不可預測,這使得高超音速武器極難防禦,并且使對手很難對來襲的飛彈做出反應。發射筒傳遞照片上的說明顯示,LRHW将給陸軍帶來“一種新的能力,提供速度、機動性和高度的獨特組合,以擊敗時間敏感、防禦嚴密和高價值的目标”。
Dynetics公司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上司的開發這兩種武器團隊的重要參與者,一直負責C-HGB的設計,該設計源于美國能源部桑地亞國家實驗室先前進行的工作。《防務新聞》報道說,這是第一款完全在美國工業基地生産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而不是在美國政府所屬的設施中生産的。
文章指出,C-HGB的飛行試驗已經開始,但美國陸軍和海軍将于今年開始聯合測試LRHW/IRCPS原型彈。然而,美國陸軍首個高超音速飛彈連在2022财年之前不會參加任何此類測試活動。
【陸軍LRHW高超音速飛彈系統發射瞬間】
這使得發射筒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它将給士兵們提供一種方式,讓他們在原型彈測試之前開始接受一定量的操作訓練。美國陸軍高超音速飛彈連計劃今年接收的與原型彈測試相關的額外裝置可能包括飛彈發射車,以及該部隊能夠完成實際使用飛彈所需程式應具備的其他裝置。《國防新聞》曾報道說,這些發射筒将用于“端到端殺傷鍊訓練”。
所有這些訓練都十分重要,因為美國陸軍希望首個高超音速飛彈連在建成後至少能提供有限的作戰能力,預計将在2023财年完成部署。屆時,該部隊可能還會參加演習,因為該部隊正在探索如何将這些能力整合到未來的行動中,包括與美軍其他分支機構以及外國盟國和合作夥伴的部隊的聯合行動。
文章最後指出,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新型陸基遠端打擊能力是美國印太司令部(INDOPACOM)提出的在西太平洋地區遏制中國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而言之,這似乎是一件小事,但這些發射筒的傳遞是美國陸軍朝着實作其高超音速飛彈計劃邁出的一大步。
(作者:甯浦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内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