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人出嫁後,回不去的娘家,融入不進去的婆家

很喜歡那句話“結婚不是誰娶了誰過門,誰嫁到了誰家,而是兩個人一起成了小家”。

但是更多的時候,結婚後沒辦法馬上和原生家庭獨立開來,尤其是當住在一個屋檐下,又有了孩子,煩惱接踵而至。

婆家,娘家,自己的小家,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呢?

女人嫁人後的困局:融不進的婆家,回不去的娘家,而最好的辦法卻隻有一種!

01融入,需要接受地位變化

融入婆家,意味着要放棄自己過去二十多年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當然婆家也會或多或少會遷就與你,但他們也不會為你放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是以,隻能互相磨合,終究要有一方讓步。

婆家烹饪都是重油重鹽的,而我自小習慣清淡飲食。最主要的是,重油重鹽對身體健康有害。

最後婆婆為了遷就我盡可能放少點鹽,我為了少點油給家裡換了鍋,結果是家裡飯菜雖然油鹽略重,但比之前好許多。

然而,先生喜歡吃甜,家裡經常有煎糖雞蛋、糖芋頭、酸甜排骨等等。先生喜歡花菜,是以花菜隔天就出現在飯桌上。

是的,家裡一切都是圍着先生。

先生喜歡吃嫩的雞皮,是以婆婆吃雞肉都要把雞皮剝出來給先生,還告訴我先生喜歡吃雞皮。我看了看我碗裡雞肉上的雞皮,默默吃下了,我也喜歡呀。

當然,婆婆也會觀察我的喜好。比如我喜歡啃雞爪、鴨爪,先生從來不吃。婆婆會在買菜的時候買幾個,這倒是婆婆和我難得一緻的興趣愛好。

或許,難以融入是因為沒辦法一下子接受自己從衆星捧月的地方掉下。畢竟在娘家,一切都是圍着我轉的。

魚泡是我的,雞胗是我的,我想吃什麼就煮什麼。我列清單,爸爸會去買好食材,媽媽會按我的要求煮好。我想吃的,爸爸都夾進碗裡了也會讓給我。

是以,結婚後地位突然變化還真是不太适應。

朋友也說,在婆家,自己地位是墊底的。

有次晚上寶寶鬧人,她早上起來遲了,沒有早飯,順手從冰箱裡拿出了包子來蒸。

婆婆看到了,急忙說這個是給她先生買的,是她先生的早飯。語氣裡帶了點埋怨。

因為先生異地上班,早上走得急,婆婆怕兒子吃不到早飯,特地買包子冰箱裡凍着。

本來吧,也不是什麼大事,吃完了再買過就是了。

婆婆下意識的反駁,是因為對兒子的關心排在了第一位。

朋友說,也不是在意包子,大不了自己出去買過,隻是忽然覺得,在婆婆心裡,晚上帶娃的自己都不能吃一個老公的包子嗎?畢竟,如果在娘家,沒人會介意你蒸了冰箱裡的一個包子。心底難免有落差。

也是在那時候,我們開始意識到,決定融入婆家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不再重要的事實,再也沒有全心圍着你轉的父母,還要努力和婆家人磨合,小心翼翼藏起自己的玻璃心。

02娘家,終究不是當初的家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但我爸媽并不這麼覺得。隻要我有需要,一個電話就飛奔到我面前。

我和姐姐都結了婚,都生了孩子。

曾經的四口之家,聚在一起變成了八口之家。

我和姐姐都想在娘家喘氣,在媽媽面前撒嬌,仿佛還是那個未出嫁的小姑娘,遠離一下帶娃的焦慮。

但是媽媽年紀大了,沒有三頭六臂,既要煮飯、家務,晚上又要帶娃睡覺。白天黑夜輪軸轉,娃不省心,身體又不好,沒兩天就熬不住了。

想起月子裡媽媽陪我,熬出了一臉的斑。我内心一邊期望着她的幫忙,一邊憤恨着自己的無用。

而且,越是依戀娘家,越是難以融入婆家。

媽媽的生活理念和婆婆不一樣。當她知道我的早飯主要是面包,有時候随便吃吃沒什麼肉這些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的時候,就會焦慮。當她看到我熬出的黑眼圈那麼吓人的時候,又是焦慮。當她發現我瘦了的時候,更是焦慮。

媽媽的焦慮總是無處不在,媽媽的關心總是如此細緻。

事實上,她也知道我在婆家過的可以。婆婆并不會虧待我,隻是婆婆生活比較粗糙。但在媽媽眼裡,我值得最好的。就好像,在婆婆眼裡,先生值得最好的。

慢慢地,媽媽的焦慮轉移到了我身上。當我發現自己黑眼圈嚴重的時候,就會很緊張睡眠,然後更加睡不着。

當我發現吃的不夠高蛋白的時候,我就總覺得婆婆做的飯菜太少肉了(有時娘家一天吃的肉有時候抵婆家幾天的肉)。

當我發現奶水不夠的時候,我就焦慮寶寶能不能喝母乳到五個月(因為媽媽說一定要喝到五個月)。

焦慮慢慢積累,最終以我不願意的方式爆發出來。

當回娘家媽媽陪我晚上帶娃,而孩子又不睡覺鬧人的時候,無論媽媽是幫我抱着娃,還是刷手機陪我,我都會很生氣。我總會想起月子裡她替我熬的夜,和臉上新長的斑。

媽媽總覺得我生的氣很莫名其妙,明明是幫我,為什麼要生氣,哪裡得罪了我?

我自己也說不上來,大概是氣自己不能帶好孩子,要連累她辛苦;氣自己明知道會這樣,還是忍不住帶着孩子來撒嬌;氣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總是要她擔心;氣她那麼愛操心,總是想幫我做這做那;氣她不愛惜自己,總是優先考慮我們的需求……

生氣過後,我也知道自己無理取鬧,我應該扛起我自己的責任,自己的孩子應該自己帶,不能再讓媽媽替我熬夜,不想再讓媽媽為我焦慮。

長大的标配是報喜不報憂,不再讓愛自己的人為自己擔憂。

也明白了,曾經的家現在變成了娘家,再不舍也要有彼此的空間。要努力過好生活,至少要讓他們覺得自己過得好,不為自己擔心。

03結婚是成立了自己的小家

我那些沒有和婆婆公公一起住的朋友暫時沒有這樣的煩惱。

飲食不習慣?沒關系。逢年過節回去,一餐吃不習慣可以回去再加餐。

生活習慣不同?沒關系,在婆婆家裡就按照婆家的習慣來。

帶娃理念不同?沒關系,回去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教。

都說距離産生美。

因為不是時刻在一起,就不會因為小沖突積攢變成大沖突。

住一起,感覺每個細節都要磨合。婆婆曬寶寶衣服不夾夾子,不扣扣子,我總覺得風随便一吹就會吹走,特地買了小夾子,但她不用;寶寶吐奶了,婆婆随手撿起地上的衣服給寶寶擦嘴;包餃子餡料肥肉太多還放了糖……

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總是下意識說出自己的建議,建議的多了,人總是會不耐煩。

兩個努力磨合的人,總是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炸毛,因為我們都擔心對方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