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英國曆史上的諸多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必定是知名度相當高的一位。她在位的時候,英國成功地乘上了航海時代的風口,真正成為“日不落帝國”。另外,她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親上加親、包辦婚姻變真愛的故事,也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然而到了2011年,一批塵封的日記被公諸于世,女王和比自己小44歲的印度男仆的暧昧往事才大白天下。
其實,為了掩蓋這段關系,英國王室當時簡直用盡了各種手法——管制、搜查、警告,但百密一疏,卻偏偏忘了銷毀掉男仆本人的日記本。
不得不說,寫日記還真是個好習慣。
在英國官方宣傳語境裡,維多利亞女王和老公阿爾伯特親王堪稱包辦婚姻中的模範夫妻——年輕時一見鐘情、婚後關系很好,平均每兩年多就生個娃出來,接接連連生了四個兒子五個女兒。
憑借着當時英國強大的國力,這些子女要麼娶公主、要麼嫁王子,幾乎把自家DNA散播到了整個歐洲王室。
維多利亞女王是以得了個“歐洲老祖母”的名号,當然,跟着X染色體席卷歐洲王室的遺傳疾病血友病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管怎麼說,記載顯示維多利亞女王非常崇拜她的丈夫,活着的時候就支援他的各種政治文化主張;他英年早逝了,女王還常常念叨“要是阿爾伯特還在,他一定會如何如何”,甚至還為了他後半生隻穿黑衣。
不過從這個印度男仆的事例來看,真愛是真愛,情人是情人,這兩件事情倒也并不沖突。畢竟,再怎麼貴為女王,她也首先是個有正常情感需求的人。
故事開始在1887年,女王登基50周年慶典紀念期間。
這一年,女王68歲,而阿爾伯特親王已經逝世26年。當時的英國可不是如今的島國模樣,憑着殖民手段,它控制了全球各洲廣袤的土地,随便舉個例子——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就加冕為印度女皇。
這個50周年慶典,實際上也順便是個英帝國殖民地開大會的機會。既然如此,印度當然不敢怠慢,派遣自家王子千裡迢迢趕到倫敦來“共襄盛舉”。
為了讓印度王子在倫敦吃住舒心,女王下令專門招聘兩名印度男仆來為該王子服務。
時年24歲的阿蔔杜勒·卡裡姆就此得到了進出英國宮廷的機會。據他自己的日記所述,他本來是印度中央監獄的一名辦事員,由于上司推薦,應聘去給印度王子當仆人。
維多利亞女王的日記中也能找到這兩個印度仆人的存在痕迹:“一個是穆罕默德·布克施,他長得很黑……另一個叫阿蔔杜勒·卡裡姆,這個人看上去更年輕、高大、健康……”
接下來的發展就有些出人意料了,前文已述,英國臨時聘用這兩個印度仆人,原本是為了服務來做客的印度王子。
然而實際上,高大年輕的卡裡姆不但把咖喱食品運作到了王室的餐桌上,女王甚至向他學習烏爾都語,學的還是“想念你”、“抱緊我”之類的微妙短語。
從現有的資料中,很難推測卡裡姆究竟是用什麼方法獲得了女王的歡心,不過多少能夠推測此人八成不但廚藝拿手,而且善于與人相處、情商不低。
正當女王被他吸引的時候,他不失時機地提出辭呈,聲稱當勤務員太不體面了,決定要回印度去……
女王對此十分不舍,甚至專門寫信挽留,一邊說“因為我喜歡你尊重你”,一邊也大力給出實際利益,晉升卡裡姆為“女王教師”、“宮廷侍臣”,再後來幹脆連卡裡姆的妻子也從印度接過來,還為他們在行宮裡搞了套房子。
“待遇”到位,卡裡姆自然就不提要走的事兒了,他陪伴在女王生活中,一待就是十多年。
寡居的女王實際上是非常孤獨的,雖然有九個兒女但關系卻并不怎麼好,有時候親子關系甚至相當緊張。比較而言,像卡裡姆這樣“純粹的陪伴者”反而更能給她樂趣,她甚至連出國通路的場合都帶着他。
女王在身邊養“侍臣”,王室中人和大臣們顯然不怎麼樂意。其中不但涉及“醜聞”風險,更因為他的特殊立場——卡裡姆本人是個來自印度的穆斯林,曾經多次向女王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争端發表意見,并希望女王聽從他的建議、向印度總督施壓。
這已經踩到“幹涉政治”的邊緣線了,英國政壇對此保持着強烈的警戒心理。此外,為了獎賞卡裡姆的“忠誠服務”,女王授予他“印度帝國勳章”、賜給他大片在印度的土地,但是,對于卡裡姆提出“想當個爵士”的要求,女王自始至終都沒有答應。
等到女王駕崩,卡裡姆的好日子就戛然而止了——新上位的國王愛德華七世既不需要他教授烏爾都語,對咖喱美食也毫無興趣。
這位新王直接快刀亂麻,派人把卡裡姆監管起來,女王生前與他通信的信件也被搜查出來銷毀一空。甚至到了幾年後卡裡姆全家被遣返印度,愛德華七世仍然不怎麼放心,派特工追過去銷毀他們手頭的所有女王“紀念物品”。
不過英國王室雖然機關算盡,卻萬萬沒想到卡裡姆本人的日記會流傳下來。2011年,聲稱卡裡姆後人的家族公開了這批日記,這一波陳年桃色事件立刻就引發了軒然大波。
有很多人對此表達了不滿,因為英國曆史學家要麼對卡裡姆這樣的人避而不談,要麼就把他描繪成“向上爬的小人”。
可實際上呢,他們雙方都是各取所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