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作者:伏龜影評

在第82屆奧斯卡中,《在雲端》獲得了不少獎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這個電影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靈感很有意思,講述的是以飛機和機場為家的商旅人士的故事——一年坐飛機300多天的人,其生活會是怎樣的?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在《在雲端》,主角的工作是為其他公司的老闆解雇員工。面對老員工,解雇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角正是為這群抹不開情面的老闆服務的。為此,主角全年有300多天在坐飛機出差,居家時間不到一個半月。長期以來,他将機場、飛機、酒店當成自己的家。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不需要家人陪伴的人,直到他愛上一個商務女士。忽然之間,他想要一個安穩的家,而非在雲端翺翔。

邏輯缜密的朋友會發現,以上這段劇情簡介的部分内容看起來有些不相幹。主角解雇他人的工作,與主角雲端為家的情感狀态,二者之間是什麼因果聯系?這兩個都是普通人難以接觸到的生活狀态,但實際上二者并沒有強相關。之是以提到這個,是因為《在雲端》的電影劇情确實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在電影的前半段,電影以流暢而快節奏的剪輯,向我們展示了解雇他人的工作是怎樣的,叙事非常流暢精簡。在這段劇情中,電影加入了實習生的設定。主角所在的公司,每年都需要花費巨額的差旅費用,而實習生提出視訊聊天解雇的形式(放在2009年算是新概念)。一旦可行,公司可以節省大量成本。但主角堅決反對視訊解雇的形式,于是公司要求主角帶着實習生去實地了解情況。

恰逢2008年次貸危機,解雇員工可謂社會常态,《在雲端》這位專事解雇他人的主角很容易引發觀衆好奇。哪怕在現在,依舊很多人會好奇,解雇他人的工作究竟是怎樣的體驗?《在雲端》就通過「主角+實習生」的情節線來揭曉。夾雜着喜劇片段、些許辯論,電影講述這一情節線的過程,很好的滿足了我的獵奇心理。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經過前半部分的鋪墊——包括主角與商務女士的一夜情、主角與實習生的辯論——《在雲端》進一步深入主角的生活狀态,展示了他的人生理念。他認為人際關系是一個人最大的負擔,他提倡減負前行,并常常以“空背包”來比喻。以玄幻小說的說法,這個主角就是提倡“不沾因果”的隐修者。

随着主角愈發喜歡商務女士,以及公司改革的影響,主角逐漸定居下來。這種狀态打破了他的生活平衡,他也愈發渴望商務女士的陪伴。起初隻是參加派對,而後是作為伴侶參加妹妹的婚禮,最後主角親自找上門。然而,主角突然發現,商務女士居然有家室——在這場一夜情的逢場作戲中,主角幼稚的動情了。當主角回到旅館,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與孤獨,那隻是一個冰冷的房子,毫無人味。當主角踏上飛機,雲端生活頓時索然無味。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必須承認,電影富有諷刺意味的結局是很精彩的。主角得到了他想要的,完成1000萬英裡飛行裡程目标,以雲端為家,但他覺得沒什麼意義。主角終于鼓起勇氣去追求他所愛的人,結果發現她早已有家室。那一刻,剝離了主角浪迹天涯的潇灑,所剩下的隻是無盡孤獨。電影中有非常多的台詞寫得很妙,多角度對比後充滿諷刺意味,值得肯定。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但另一方面,《在雲端》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電影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從全片來看,一個孤獨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孤獨,這是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電影也很好的引發人們的思考,家人及社交關系真的全是負擔嗎?然而,電影花費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解雇員工”這一工作的裡裡外外,這無形中帶偏了主要思想。

畢竟,這個工作本身就具有十足的話題性——應該抱持怎樣心态來解雇員工?如何安撫被解雇者的情緒?被解雇者應該何去何從?等等。電影的開篇場景就是暴躁憤怒的解雇現場,電影中加入了大量解雇現場的場景,而電影結尾場景則是另一群被解雇者的自我開導。大量的場景表明,“解雇員工”這一話題同樣是電影很想讨論的。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換言之,《在雲端》同時讨論了兩個重要主題,一個是家人是否為負擔,另一個則是解雇話題。然而,這兩個主題并不相容,甚至是兩個領域的主題。盡管《在雲端》最後一個場景加入了被解雇者的自白,試圖通過“盡管我被炒鱿魚,但有家人朋友的支援,我就能熬過來”的說法,來融合兩個主題。但這顯然是不成功的,生硬而強造邏輯。因為主角并不是被解雇者,他的經曆與那些被解雇者完全不同。被解雇者是需要家人來幫他撐傘度過風雨,而主角則是風光潇灑背後的孤獨。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由于同時存在兩個主要思想,我看完《在雲端》後一回憶,頓時覺得有一種割裂感。如果根據《救貓咪》的分析方法,那麼,解雇員工這一劇情線可以視為“遊戲時刻”。很多時候,遊戲時刻是電影的重要特色之一。《功夫熊貓》以“吃”為核心的訓練方法是其他電影所沒有的;《窈窕淑男》男扮女裝當演員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寄生蟲》巧妙滲透富人家庭的劇情同樣有趣。不勝枚舉。

對《在雲端》來說,“解雇員工”的劇情同樣是其特色,使其在衆多電影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但是,遊戲時刻畢竟隻是增加電影特色的手法,如果在這些場景上投注太多精力,就會造成主要思想不清晰的問題。我認為,《在雲端》适當削減解雇員工的場景會更好。又或者,電影也可以尋找“解雇員工”和“家人是否為負擔”這兩個主題之間更深層的因果聯系。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除此之外,《在雲端》還存在一個漏洞問題。在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曾提到過漏洞問題,其認為如果故事邏輯不影響效果,那麼即便存在一定的邏輯漏洞也無關緊要。在觀影過程中,有那麼一個場景,我并沒有意識到《在雲端》的邏輯漏洞,但是事後一回想又覺得不那麼合理。

主角和商務女士起初都明确了各自的目标,他們隻是一夜情,他們隻是彼此人生的一段插曲。當主角給商務女士家門鑰匙後,商務女士笑起來有些尴尬,她并不想要這個鑰匙。多個細節伏筆表明,商務女士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她絕不想主角亂入她的真實生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主角會有商務女士的家門住址?商務女士不應該會給主角住址的。

盡管如此,當主角看到商務女士的家人後,一股空虛席卷他的内心,并導緻主角原本自由潇灑的生活變得孤獨寂寞。從效果來看,主角目睹商務女士家人的場景是非常妙的,引發了後續各種諷刺。是以,即便明知道商務女士告知主角住址的情節并不符合邏輯,我認為這依舊無傷大雅。

評《在雲端》:兩個主要思想帶來割裂感,話題性足但并非最好設計

總的來看,《在雲端》确實是一部充滿話題性的電影。兩個别具一格的主題也引發了人們的反思、讨論。換個角度想,能在一個電影裡同時讨論兩個重要主題,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盡管兩個主要思想的帶來了一些割裂感,但是觀影體驗還是挺流暢的,喜劇、溫情等片段也都很到位,改編确實很優秀。我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