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課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老子在這一課以"水"來比喻"道"和道性。我們如果能以"水"的精神作為我們人生的重要指南,生活必定無憂無慮,自然自在。
學習并了解了"水"的精神,我們就能更進一步接近"道":
(1) 不争,處下處賤就是道
水,在大自然裡是最不起眼的東西,但萬物卻不能沒有它,否則就無法生存。水具有最高的善德:水滋養萬物,使萬物獲益而不與萬物相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水不争功,始終流向最低的地方去(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的德性最接近道。
老子以水為喻,講了不争,處下處賤的道理。水,柔靜溫和,滋養萬物,從不争奪,甘于處下,這正與天道相吻合。是以,老子認為,最好的品格應該是像水一樣為人處世,才能沒有過錯。
(2) 七善為修行之本
(一) 居善地,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就是具備處下的精神。
(二)心善淵,心情舒暢深遠,而且能容萬物。
(三)與善仁,經常給别人以仁愛,對待任何人都有同理心。
(四)言善信,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不論對誰說話都能守信。
(五)正善治,為人正直和藹可親,善惡分明。
(六)事善能,處事的能力很強,做任何事都能處理妥善。
(七)動善時,出動又善于選擇時機,總是恰到好處。
(3)不争就無憂慮
我們的煩惱,都是源于不知足。内在的不知足就引導我們去與别人争,沒完沒了。不争,是老子在《道德經》裡時常提起的教悔。隻有我們不争,以"不争"為出發點,就沒有人可以與你相争了(第30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第29課:聖人之道,為而不争)。在這一課,老子再一次提醒我們,隻有不争方可無憂慮(夫唯不争,故無尤)。
課文小結:
讓我們學習水:
(1)柔弱處下的精神
(2)在卑下的地方,做别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3)滋潤萬物而不争名利。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态與行為,做有利于衆人的事情而不與人争,願意去别人不願去的地方。這種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的品格,是值得人們敬仰和學習的。
老子講的這些道理,都是極高明的行事法則。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道理悟透了,形成自己的品性,你做事時就會知道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如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林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