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翔是上海市四大曆史文化名鎮之一。逾千年的曆史,使得南翔曆來都是行政區劃的“重鎮”。上海地區習慣将包子稱為饅頭,南翔小籠原名就是南翔大肉饅頭。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古猗園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面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制作而成。
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複經營南翔小籠,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制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在晚清,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如女皇一般,閑暇時她喜歡品嘗各種美味。
一個冬日,她偶感風寒,胃口不佳,禦膳房送的山珍海味,她一點也不想吃。急得公公團團轉,心想:這怎麼辦呢?他眼珠一轉,突然記起有位大臣剛從上海帶回了南翔小籠包孝敬自己,就決定借花獻佛。
不一會兒,他把熱騰騰的南翔小籠包端到體和殿,讨好地說:“老佛爺,奴才專門請人為您找來了比‘小窩頭’更好吃的面食。”慈禧太後端詳着那似白玉做的微型包子,不由夾起一隻送入口中,她立刻胃口大開,連聲稱贊:“其味道真是天下無雙那!”接着,她把一盤南翔小籠包都吃完了。
慈禧太後一時興起,叫宮女拿來筆墨。洋洋灑灑“天下第一包”幾個字躍然紙上,公公馬上說:“南翔小籠包能得此禦題墨寶,真是它的造化!”
事後他把慈禧太後的題詞悄悄收好,準備等有機會到上海時,以它向經營南翔小籠包的老闆換銀子。不料,沒隔多久慈禧太後便一命嗚呼,他隻好出宮隐居,那張條幅也在慌亂中失蹤了。
老上海味道之南翔小籠。古猗園餐廳的小籠是上海小籠的鼻祖,國營店的用料絕對新鮮,幾十年如一日,承載着老上海的回憶。
餡心中的肉皮凍是南翔小籠鮮美好吃的關鍵所在,這裡的南翔小籠傳承了傳統工藝,肉皮凍由雞湯精心熬制而成,厚實醇厚,汁水豐富;讓人入口就覺得味蕾充滿了享受,是真實可尋的肉香味。
小籠個頭不大,大約半兩重,小巧玲珑,晶瑩透黃,皮子較薄有些筋道,肉質很緊實的口感,味道也很清淡鮮香,不油膩,南翔小籠的精華就在于其鮮而不膩的口感這正好可以差別于蘇州湯包的甜。
小籠包的正确吃法:
提:用筷子夾住小籠包中間部分猛地一提,包子即由扁變圓。
夾:将其穩穩地夾到小盤裡。
咬:輕輕地咬一小口包子邊緣。
飲:将其中的鮮美湯汁一飲而盡。
嘗:再品嘗包子的美味。
你吃過這家小籠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