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騙人的純糧酒檢測實驗,你做過幾種?

那些騙人的純糧酒檢測實驗,你做過幾種?

1

你做過白酒燒堿實驗嗎?就是先把燒堿放到燒杯,然後倒入白酒再加熱,變黃就是純糧酒,不變色就是酒精香精勾兌,顔色越深表示酒質越好。

這個實驗方法,是十一二年前,我在賴XX牌賴茅經銷商的QQ群學會的。

當年白酒價格很高,紅花郎10零售指導價698元,珍王團購也要300多。剛接觸醬酒的我,為尋找高成本效益産品,開始衆多茅台鎮“賴茅”品牌中掏糞淘金。

聽到這個方法,我趕緊在一個化學試劑銷售部,買了一個燒杯、一桶氫氧化鈉(燒堿),與店老闆說明用途後,在他鄙夷仰慕的目光下,信心滿滿的轉身離開。

自以為掌握真理的我,每買一款酒,做一次實驗。在老婆大人眼中,我俨然化身為神經質科研達人。

不到半個月,試驗了幾十種白酒,一桶燒堿用去三分之一,我發現一個規律:無論酒質高低,顔色總是醬香>兼香>濃>清香≈米香。哪怕9.9包郵,喝起來明顯是串蒸加香精的醬酒,實驗結果也比當年120多的老白汾要黃的多。

百度之後才知道,白酒燒堿試驗變色物質主要是糠醛、雙乙酰、2,3戊二酮,這些物質醬香含量最高,兼香和濃香次之,其中糠醛遇燒堿呈黃褐色。

即便純酒精或串酒加入香精物質,燒堿實驗依然會變色(醬香尤其明顯,醬香香精、調味液中糠醛含量較高)。

實驗結果表明:燒堿實驗變黃,不一定是純糧酒(酒精或串酒勾兌香精、調味液依然會變色);顔色很淡,也可能是高品質純糧酒(清香與米香顯色物質少);顔色深淺與酒質無關,隻與香型有關。

當把實驗結果公布在QQ群,說燒堿實驗沒用的時候,群主把我踢了......

那些騙人的純糧酒檢測實驗,你做過幾種?

十幾年過去,白酒燒堿實驗這個什麼都檢驗不出來、卻能極大促進醬香白酒銷售轉化的實驗,依然被某些鎮酒做為宣傳純糧酒的法寶。

2

檢驗白酒是否純糧,除了燒堿實驗,還有一個兌水實驗。這個實驗很簡單,白酒1:1兌自來水,顔色變渾濁是純糧酒,不變是酒精酒。

關于這個實驗,有不懂的,有不懂裝懂的,更多是揣着明白裝糊塗去騙那些不懂的。

兌水實驗的原理,是酒中含有高分子酸、脂、進階醇,比如優酸乙酯、亞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等。這些物質大多數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若酒精含量降低或溫度降低時,這些物質會析出,進而導緻白色渾濁。

這些物質在餾酒火力大,流酒速度快,酒尾又接的過長時,含量會更高。

濃香白酒為提高酒質,多采用低溫入窖,低溫緩慢發酵,用低溫餾酒的方式,盡可能去保留低沸點、醇融性的脂類等濃香風味物質。

醬酒為提高酒質,會把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産生的高沸點、水溶性的醬香風味物質,用高溫餾酒的方式擷取。

因為餾酒方式和發酵工藝的差異,高溫餾酒的醬香,比低溫緩慢餾酒的其它香型,進階脂肪酸的脂類和進階醇含量要高。

醬香型原酒入庫酒精度在52~57度,其它香型大多在65~78度。

醬香成品以53度為主(一般通過自然貯存揮發降度,不加漿),其它香型成品多在52或42、38度(需要加漿降度)。所謂加漿,就是通過加水或加尾酒的方式降度。

濃香或其它香型原酒的進階脂肪酸乙酯和進階醇含量,由于蒸餾取酒方式的不同,含量會低于醬香酒。生産成品酒降度時,這些物質還會析出過濾,最終成品含量遠遠低于未加漿降度的醬香酒。

為迎合新一代年輕人加水、加冰或與其它酒類混調的喝法,很多白酒在析出物過濾上,做的非常徹底,兌水不會變渾濁。某些醬酒的串酒或酒精勾兌酒為貼近醬香風格,會添加含有進階脂肪酸乙酯和進階醇的香精或調味液,這些非純糧固态的白酒,兌水也會變混。

嚴謹的說,原酒加水會變渾濁;成品酒兌水變渾濁,不一定是純糧酒;成品兌水不變色,不一定是酒精勾兌。

加漿降度的38度茅台,加水、加冰不渾濁不變色,難道它不是純糧?

那些騙人的純糧酒檢測實驗,你做過幾種?

兌水實驗什麼都檢驗不出來、隻能促進醬香白酒的銷售轉化,同樣是某些鎮酒宣傳純糧酒的法寶。

3

除了燒堿、兌水之外,還有燃燒實驗。

燃燒實驗有兩派,一派看火苗。若火苗是純藍色,說明是酒精勾兌酒,因為酒精燃燒就是純藍。反之若火苗黃中帶藍,說明此酒中含有大量有機物,是純糧酒。

另一派看燃燒後的殘留液體,若是清澈,說明是酒精酒。若是渾濁,說明是純糧酒,因為純糧酒燃燒後剩下的是糧食發酵物。

點燃白酒看火焰顔色,純粹是忽悠。酒精充分燃燒就是藍色,不充分燃燒就黃中帶藍,與酒精度數和環境相關,跟是不是純糧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燃燒後看殘留液體,也是心裡安慰。殘留液是否渾濁,取決于白酒中酸脂含量的多寡,含量少的香型可能會清澈。香精、調味液加到位的酒精勾兌酒,同樣會渾濁。

這些亂七八糟的純糧檢驗實驗,都是忽悠人的,沒什麼具體指導意義,隻是純粹的營銷手段。

聽聽就行了,不要當真......

歡迎點“贊”、“轉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