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toutiao-origin="h1">

</h1>
夏夜晚風中幽幽的栀子花香,仍然記憶猶新。香味襲人,穿透力極強,仿佛要把空氣都暈染開來,沾上栀子的氣息,沁人心脾。
可惜盛夏一過,花香難留。于是“昔物所”便采下新鮮栀花與鐵觀音一同窨制,把花香和花魂,都留在了茶裡。
迎着撲鼻的香氣,啜一口入喉,茶味鮮靈通透,竟還嘗到了奶香和蜜香。犯困的秋冬,意外地,被這一口茶,熨得服帖而柔軟。
它,就是栀子烏龍。
以花入茶,是自古以來便存在的。
明代顧元慶《茶譜》中就說道:“茉莉……桂花、栀花、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
而這款栀子烏龍,就沿襲了“花茶窨制”這一古老的手工制茶工藝。
栀子花開時,鐵觀音發源地安溪的茶農,就會采下新鮮的栀子花,将其與鐵觀音一同進行窨制,制成栀花烏龍,讓花香完整的留存在茶葉中。
從伺花開始,再經篩花,後花與茶拌勻,堆窨,發酵三五小時,茶葉經炭火烘焙後,最後将花瓣篩掉,隻聞花香,不見花。
此次選用陳放三年的炭焙鐵觀音做茶底,幹茶外形呈卷曲狀,顔色墨綠,茶香與花香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香氣。
沸水沖開,香氣撲鼻而來,茶湯呈金黃色,湯味醇和,清正,中和了栀花的奶香與蜜甜香。
一口飲畢,淡淡的栀子香氣随風竄入鼻息。
昔物所·手工窨制
栀子烏龍
栀花入茶骨,鮮靈通透
有奶香、有蜜香
雙十一提前購
原價:219元,現特惠:179元\80g
點選識别下圖二維碼購買
栀子烏龍工藝與福州茉莉花窨制工藝相似,但相比茉莉花茶更為複雜。
因為栀子花的花蕊顯微酸性,花萼帶苦澀味,在制作的時候需要手工摘除花萼與花蕊,隻留下白的花瓣用來窨茶。
栀子烏龍因為窨制工序較複雜,耗時費力導緻制作成本高,是以市面上該類産品不多見。
還有另外的原因則是因為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成片的栀子花田,會這門手藝的茶人也漸而少之。
此次窨制所用的栀子花,是安溪西坪的野生栀子花。
栀子有小葉及大葉之分,平常所見到的,大多是灌木的小栀子花,而這次我們在安溪茶山上遇到的,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據當地人說,這些栀子樹,樹齡都有四五十年了,所長開的也是大花。
窨制所用的花朵,理想的狀态是花苞成熟,當天初初開放的。
采摘時,應輕拿輕放,避免擠壓花瓣導緻變色,影響花香品質。
将花朵進行處理,去掉花蕊和花托,隻留下花瓣和花梗,攤晾于幹淨陰涼處。
制茶師傅為這場花事提前選好了茶坯,已陳放3年的傳統炭焙鐵觀音,陳茶香氣内斂,不搶花香,茶性穩定平和,也利于存放。
遵循傳統工藝進行窨制, 鐵觀音一層,栀子花一層,新花與陳茶、新香與陳香的碰撞。
花香的“朝氣蓬勃”被陳茶吸入,陳茶的“厚重沉穩”納入新花,反複幾次,讓茶與花的香氣彼此滲入。
100斤茶葉,70斤鮮栀子,窨制15~16個小時。萬朵栀子換茶骨,想不香都難。
第二天還需将枯花挑揀,烘幹茶葉,晾三四天。之後還需第二次提香。
100斤的茶葉再下5斤栀子花來提香,茶花融合三小時,再人工将花一朵朵挑出來......
窨制的整個流程約莫6天,才能喝上手工窨制、花香入茶骨的栀子烏龍。
目睹了短暫盛放的栀子花,轉而又把花香托付于茶,之後與茶香一起成為人們唇齒間的一縷香氣。
可熱泡、可冷泡,一壺泡開,滿室皆香。
① 熱泡
建議使用标準蓋碗,投茶6~8g,沸水沖泡,前三道可即沖即出,後續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延長或縮短浸泡時間。
② 冷泡
取5~6g茶葉,放入杯中,加入約500ml的純淨水,冷藏2小時左右(水量較少時,投茶量可減半)。
冷泡後的茶湯鮮靈清甜,帶有淡淡的栀子香與蜜香,入口後還可感覺明顯清涼感,一掃夏日悶熱氣息。
比起那些從開到謝到化為塵埃亦無人聽曉的花朵,栀子花的一生是隽永的。她快速地綻放與摘落,卻在漫長時間的手工藝裡洋洋灑灑成淵遠流長的清香。
我想,喝到的不隻是那一口的舒心,還是無窮無盡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