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典籍-養生月覽成書背景作者簡介内容簡介流傳版本

作者:中醫藥适宜技術
傳統典籍-養生月覽成書背景作者簡介内容簡介流傳版本

<h1>成書背景</h1>

周氏收集《四時纂要》、《月令圖經》、《瑣碎錄》、《雲笈七簽》、《千金月令》、《梅師方》、《四時養生錄》、《墨子秘錄》等唐宋以前著作約六十種,将其中有關養生的論述507條,以月令為序,編輯成書。

<h1>作者簡介</h1>

周守忠,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名守中,字榕庵(一作松庵)。博覽群籍,曾集前代醫人醫事,編為韻語二百句,載人物二百零二人,撰成《曆代名醫蒙求》一書(1220),為古代醫史重要資料。另撰《類纂諸家養生至寶》(或稱《養生類纂》)二十二卷、《養生月覽》兩卷。尚有《養生雜纂》、《養生延壽書》,僅見著錄。

<h1>内容簡介</h1>

1.調攝陰陽,當順四時正氣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而四時為陰陽大法,陰陽為天地大理。《素問·寶命全形論》雲:“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之氣變化有時、有度,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故萬物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時令。凡人之身與天地陰陽四時之氣皆同,髒腑之氣與四時相應、相通,故有肝木旺于春、心火旺于夏、肺金旺于秋、腎水旺于冬之常氣。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順應四時之正氣以合于陰陽變化、髒腑盛衰,根據四時陰陽變化特點而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成為古人攝生修養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書輯錄的各種養生方法多以此為依據,本于四時正氣指導養生而各有側重,其輯錄來源涉及《素問》、《金匮要略》、《千金》、《月令》等文獻的相關醫理論述與行為内容,其中一些行為規範已逐漸演變為約定俗成的民間習俗。

春為肝旺之時,升發、宣散當令,養生之法宜辛散、宣導,使肝木得舒。故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髒。正月元日造五辛盤,以五辛發五藏氣。春取五香湯或青木香沐浴,或立春日煮白芷、桃皮、青木香沐浴,以辛香發表。春三月夜卧早起,以合春光。二月腎髒氣微,肝髒正旺,宜淨膈去痰、宣洩皮膚,令得微汗,以散去冬溫伏之氣。二月以牛蒡子、羌活搗末,晨起用新汲水服後湧吐痰涎,随後以姜蜜湯下炙黃蒸餅和脾。季春月陽熾陰伏,勿發洩大汗,以養藏氣。季春月,肝髒氣伏,心當向旺,宜益肝補腎。

夏為心旺之時,長養、溫熱當令,心火旺而腎水弱,養生之法宜平抑心火、溫養腎水。故四月勿冒極熱,勿大汗後當風,勿暴露星宿;孟夏,夜卧早起,思無恕,勿洩大汗。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仲夏陰陽交,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夏至一陰生,服餌硫黃以折陰氣。六月腎髒氣微,脾髒旺,宜減肥濃之物,宜助腎氣,益固筋骨,切慎賊邪之氣。三伏日宜服腎瀝湯(幹地黃、黃芪、白茯苓、五味子、羚羊角、桑螵蛸、地骨皮、桂心、麥冬、防風、磁石、白羊腎),治丈夫虛羸、五勞七傷、風濕、腎髒虛竭、耳聾口暗。

秋為肺旺之時,收斂、清肅當令,養生之法宜益陰固陽。或雲:仲秋肝髒少氣,肺髒獨旺,宜助肝氣,補筋養脾胃。季秋肝髒氣微,肺金用事,宜增酸以益肝氣,助筋補血以及其時。故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立秋後宜服張仲景八味地黃丸,治虛羸百疾,耐老長生。八月,陰氣始盛,冷疾者宜以防之。秋分之日君子必齋戒,靜專以自檢。九月中宜進地黃湯。

冬為腎旺之時,寒冷、閉藏當令,養生之法宜溫熱、固藏。故孟冬,早卧晚起,必候天曉,使至溫暢,無洩大汗,勿犯冰凍。溫養神氣,無令邪氣外至。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仲冬,腎氣正旺,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補理脾胃,無乖其時,勿暴溫暖,切慎東南賊邪之風。十一月之節,可以餌補藥,不可以餌大熱之藥,宜早食進宿熟之肉。冬至日一陽方生,勿多言。冬至日,陽氣歸内。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争,君子齋戒,處心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十二月衆陽俱息,水氣獨行,慎邪風,勿傷筋骨,勿妄針刺。冬月宜服鐘乳酒(幹地黃、芝麻、牛膝、五加皮、地骨皮、桂心、防風、仙靈脾、鐘乳、甘草、牛乳浸酒),主補骨髓、益氣力、逐濕。

四時之正氣,于孟月當令雖行,而略有不足;仲月當令正旺,而有太過克伐之虞;季月當令欲退而複衰象;季月末十八日,易為脾氣當令,土實乘水,脾旺腎弱,故四時依其當令髒氣的盛衰而補虛、瀉實,以養生方法助其髒氣平和中正。

2.擇食忌殺,飲食合于時氣

飲食合于時氣,順四時正令之常選擇合适的當令飲食物,以調和髒腑、增進健康,并當盡量避免進食虛虛、實實之品。

當令之初或本氣尚有不足時,選擇順應時令本髒之氣的飲食物。如春食五辛之品以助升發。元日,進椒柏酒。立春日,少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并進漿粥,以導和氣。三月之節,宜飲松花酒(糯米、神曲、松花精釀酒)。四月之節,宜服新衣,宜進溫食,宜服暖藥,宜食羊腎臛。四月八日,勿食百草,勿殺草伐樹。四月之節,宜服附子湯,宜食筍。夏月宜食苦荬,以益心。七月七日,取苦瓠瓤白絞汁,漬以酢、古錢,微火煎後塗眼眦中,治眼暗。十月上巳日,采槐子服之。冬月,食羊不發病,他時月不可食。

當令之盛或本氣業已充沛時,避免選擇補充本髒之氣的飲食物,或選擇有助于本髒氣所克伐之髒的飲食物,以減少克伐太過造成不良影響。如春不可食諸肝,夏不可食諸心,秋不可食諸肺,冬不可食諸腎,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勿食脾,因季月土旺在脾,春夏秋冬各有所旺。六月,可以飲烏梅漿止渴。七月中暑氣将伏,宜以稍冷為理,宜食竹葉粥(淡竹葉、栀子、粳米煮粥,下鹽花)。又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培土涵木;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仲秋,宜增酸減辛,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或四季月末一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一些飲食物的選擇或避免也合于衛生規範或生态意識,可視為順應四時正氣思想的補充。如二月之節,不可食生冷。二月九日,忌食一切魚鼈。二月、八月,行途之間勿飲陰地流泉,令人發瘧瘴、損腳令軟。三月三日,勿食百草心,勿食鳥獸五髒及一切果菜、五辛等物。四月之節,可以飲椹酒(椹汁、白蜜、酥、生姜汁、鹽、蘇等和酒調服),理百種風疾。夏三月,每朝空心吃少蔥頭、酒,令血氣通暢。五月五日食粽子後以菖蒲酒投之。六月,可以飲木瓜漿。七月勿食菱芰,作蛲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治頭風。九月,食霜下瓜,血必冬發。十二月,勿食蝦蚌著甲之物。或适時取用當令之物以調理,或可避開腸道污染源,或可助動植物育養。此外,選用寒食、端陽、臘月為修治藥物的重要時間也是同理。

3.沐浴灑掃,謹守衛生法則

環境衛生關乎健康。《養生月覽》重視臘月、正月、清明前後的灑掃、潔淨,可改善居處環境衛生。如正月旦雞鳴時,把火遍照五果及桑樹上下則無蟲。正月未日夜,蘆苣火照井、廁中。驚蟄日,以石灰糁門限外,免蟲蟻出。清明前二日夜,雞鳴時,炊黍米熟,取釜湯,遍洗井口、甕邊地,則無馬蚿,百蟲不近井甕。歲除夜,積柴于庭,燎火辟災而助陽氣。

對居處環境條件的改善還展現在居所修飾中,其中一些辛香氣味對健康或防病有益。如元日,造桃闆著戶。正月望日,以柳枝插戶上。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門戶。打春時,春牛泥撒在檐下,蚰蜒不上。二月上醜日,取土泥蠶屋。二月上辰日,取道中土,泥門戶。二月上壬日,取土泥屋四角。三月三日采艾挂戶。五月五日,采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五月五日,荊楚人将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祛毒氣。

對個人衛生的重視展現在大量有關沐浴的記載中,沐浴既是清潔身體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防病功效。如正月一日,取青木香或五木煮湯以浴。上學之士,當以立春之日清朝,煮白芷、桃皮、青木香東向沐浴。凡齋戒、沐浴皆當盥沐五香湯(蘭香、荊花、零陵香、青木香、白檀)。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至夜熱鹽湯從膝下洗至足方卧。夏二月,宜用五枝湯(桑枝、槐枝、楮枝、柳枝、桃枝、麻葉)澡浴,浴訖以香粉敷身,能祛瘴毒、疏風氣、滋血脈。五月五日,以蘭湯沐浴。端午日午時,不可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去。六月勿沐浴後當風,勿專用冷水浸手足。立秋日,不可浴,令人皮膚粗燥,因生白屑。取構枸杞菜煮作湯沐浴,令人光澤、不病不老,适行于十二月中,其養生功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對衣着、服飾、床席等應時調整,也展現了本書的衛生觀點。如正月不可釋綿襦。入春宜晚脫綿衣,令人傷寒、霍亂。正月之節宜加綿襪以暖足。春日宜腦足俱凍。二月中可衣夾衣。夏不用枕冷物、鐵石等,令人眼暗。三月中可服單衣。俗忌五月曝床薦席。暑月不可露卧。七月七日曬曝革裘,無蟲。七月之節宜出衣服、圖書以暴之。秋日宜足腦俱凍。八月一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八月起居以時,勿犯賊邪之風,勿增肥腥,令人霍亂。九月九日勿起床席。冬夜伸足卧則一身俱暖。冬日宜溫足凍腦。冬不枕冷物、鐵石等,令人眼暗。十一月陰陽争,冬至前後各五日别寝。臘月水日曬薦席,能去蚤虱。

此外,還有塞藥、沐浴、整飾、易服、浣故等成套衛生行為的記載。以一些天然植物或藥物辟蟲祛蟲,也為古人重視,如三月三日,取荠菜花,鋪竈上及床席下,可辟蟲蟻;收苦楝花葉于席薦下,可辟蚤虱。清明日日未出時采荠菜花枝,夏日做挑燈杖,能祛蚊。五月五日取浮萍,陰幹燒煙,去蚊子;用熨鬥燒一棗置床下,辟狗蚤;莴苣成片,放櫥櫃内,辟蟲蛀衣帛;取臘水洗屋下,辟蚊蠅。端午日午時以朱砂寫“茶”字倒貼之,蛇蠍不敢近;書“儀方”二字倒貼于柱腳上辟蟲。七月收角蒿,置氈褥、書籍中,辟蛀蟲。

4.防治瘟疫,多種方法并舉

瘟疫因其傳播迅速、病勢急迫、病情危重、流害衆多而嚴重影響健康,是古人重視且畏懼的疾病,又因瘟疫的發生多具有時令性特點,疫疠邪氣多與四時正氣的悖亂關系密切,故防治瘟疫成為四時養生的重要内容,《養生月覽》中載有豐富多彩的防治瘟疫方法。

清潔環境法,如正月初上寅日廁前草燒中庭,令人一家不著天行。冬至日,鑽燧取火,可去溫病。歲暮臘埋圓石于宅隅,雜以桃核七枚,無鬼疫。

爆竹燃煙法,如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臊(犯之令人寒熱病)、惡鬼也。五月五日午時,聚先所蓄時藥燒之,辟疫氣,或止燒術。歲除夜,空房中集衆,燒皂角,令煙不出,眼淚出為限,辟疫氣。歲除夜,集家中所不用藥,焚之中庭,以辟疫氣。

佩挂辟穢法,如元日,縷懸桃棒門戶上,卻疠疫也。元日日未出時,朱書百病符,懸戶上。正月上寅日,搗女青末,三角縫囊盛,系前帳中,能辟瘟病。

浚井改水法,如正月旦及正月半,以麻子、赤豆二七顆,置井中,辟瘟病甚效。夏至,浚井改水,可去溫病。臘夜持椒三七粒,投于井中,除溫疫。正月飲屠蘇藥酒三朝後藥滓還置井中,歲飲無病。歲暮日,合家發投井中,辟卻五瘟鬼。歲除夜四更,取麻子、小豆各二七粒,家人發少許,投井中,終歲不遭傷寒、溫疫。發可吸附污物,藥可改善水質。

飲食調攝法,如正月之節食五辛(蒜、蔥、韭、薤、姜)以辟疠氣。歲旦服赤小豆二七粒,而東以齑汁下,一年不疾病。季秋,節約生冷,以防疠疾。三月上己日取黍曲和菜作羹,以壓時氣。六月伏日作湯餅辟惡。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粒,女吞二七粒,令人畢歲無病。冬至日以赤小豆粥厭疫鬼,并記“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的傳說為釋。

藥物服食法,如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可理時疫。春分後,宜服神明散(蒼術、桔梗、炮附子、炮烏、細辛),绛囊盛帶方寸匕,有染時氣者新汲水調服取汗瘥。臘日取皂角燒為末,遇時疫早起以井花水調服。十二月晦日,日中懸屠蘇(大黃、白術、桔梗、蜀椒、桂心、烏頭、菝葜)沉井中,正月朔日平曉出藥,置酒中,煎數沸,于東向戶中飲之,自幼及長。

防治瘟疫方法雖然衆多,古人限于當時的認識,有些以鬼、邪作祟解釋,但結合現代知識來了解,可歸納為:改善居處小環境,抑制病源生長,減少病源接觸;增強機體抗病力,适時服用對應藥食,遏制病情發展。

<h1>流傳版本</h1>

現存明成化十年(1474)樵陽謝熲刻本、明萬曆二十年(1592)《壽養叢書》本,以及萬曆三十一年《格緻叢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