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坂田街道征拆工作一線,龍崗區6名抽調幹部深入基層主動作為攻克一個個難題

坂田街道征拆工作一線,龍崗區6名抽調幹部深入基層主動作為攻克一個個難題

從左到右為龔江鵬、宋繼琴、胡俊翔、溫永剛、葉紹馳、盧偉。 鄭桦 攝

暴雨之前,空氣濕重,如同抽調到坂田街道實踐鍛煉的幹部胡俊翔的心情。約定好的時間過去了10分鐘,他站在電梯口焦急張望,等待拆遷戶小李出現。雖然兩人未曾謀面,卻在電話裡無數次“交鋒”。從最初不願接電話到終于同意見面交談,讓胡俊翔與一起前來的抽調幹部宋繼琴、龔江鵬及包幹小組成員欣喜不已。電梯上上下下,終于等來了小李,談判從握手中開始了……

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場景經常出現在征拆工作中,對于抽調幹部來說又是一次收獲與提升。今年3月,龍崗區第四批抽調參與土地整備實踐鍛煉幹部溫永剛、胡俊翔、宋繼琴、葉紹馳、龔江鵬、盧偉加入“坂田戰隊”。他們迅速轉換角色,摸清情況,全身心深入一線;他們勇挑重擔,積極攻堅,全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通過基層鍛煉,我們提升了和群衆打交道的能力及應對、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抽調幹部紛紛表示,站在拆遷戶的角度思考,真心為他們謀福利,他們就會更認同、支援和配合征拆工作。

既有溫情也有兇險 重要的是換位思考解難題

近日,在拆遷戶老李家中,出現了溫馨的一幕:簽下征收補償協定後,60多歲的老李眼含熱淚、帶着哭腔緊緊握住了溫永剛的手,不斷道謝……

溫永剛是抽調幹部,也是坂田街道黨工委委員。他在基層工作,熟知群衆情況,也了解拆遷戶老李家庭生活不易、兒女無法幫助照顧。每一次見面,老李都會哭訴:房子被拆後得租房過日子,生活難以為繼,自己身體狀況又不好,需要長期吃藥……每一次見面,溫永剛都會耐心聆聽、溫暖鼓勵,還會站在老李的角度,想盡辦法解決其訴求。雖然老李多次提出新的問題,但溫永剛總能換位思考,通過多種途徑,想方設法真心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

而葉紹馳心中的那一幕,卻讓人心有餘悸:了解到包幹的業主房屋多處開裂,處于高危狀态,需及時清空,葉紹馳與包幹小組成員第一時間獲知情況後,立即趕到現場。當時,業主爬上天台對抗,随後又将大門緊鎖,一樓備有木棍和刀具對抗。葉紹馳被反鎖在拆遷戶家中,面對情緒失控的業主,他快速想着應對措施,小心翼翼說出每一句話,避免刺激對方……

葉紹馳是抽調幹部,也是坂田街道黨辦負責人。那一天,經過驚心動魄的10個小時,終于有效控制險情,業主順利簽約并全部撤離。

“都說征拆工作難,難就難在許多拆遷戶和你不談拆遷。”回憶起一幕幕,溫永剛、葉紹馳直言,面對拆遷戶一件件陳年舊賬“跟你算”、一件件疑難沖突糾紛“要你幫”的時候,自己都會帶着情感去交流,耐心聽取訴求,站在拆遷戶的角度思考,在合情合理合法中尋找平衡點。

主動接下“燙手山芋” 助推擋牆除險加強工程順利施工

剛加入“坂田戰隊”的兩名抽調幹部——來自龍崗區發改局的宋繼琴和來自區審計局的龔江鵬,遇到了阻礙施工的攔路虎。最終,兩人和街道土地整備中心積極争取對漿砌石擋牆的補償,還得到了象角塘股份合作公司的高度稱贊。

這是怎麼回事呢?

崗頭河明渠段擋牆除險加強工程是今年龍崗區全面消除黑臭及河流水質保障工程的重點之一,需5月底前完成征拆。當施工機關進場開展管線遷改等工作時,象角塘股份合作公司提出:崗頭河象角塘段長約1600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漿砌石擋牆由集體投資修建并進行了固定資産登記,需給予補償,未達成補償協定前,施工機關不得拆除及後續施工。在補償模式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宋繼琴、龔江鵬主動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聯系龍崗區相關部門、各街道辦,一邊向區集資部門尋求解決途徑,一邊與更新單元意向開發主體進行協商……

在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宋繼琴、龔江鵬開拓思路、多方了解政策,溝通協調區集體資産辦、區土地整備中心、區發改局、區審計局等部門,重新确定土地整備補償模式。兩人還在一周内形成了相關工作方案,在區上司及各相關機關支援下,與象角塘股份合作公司達成先資料保全保障河道施工,再簽補償協定。

從3月4日接受委托到4月24日達成先拆除後補償協定,兩人用50天解決了問題,為崗頭河明渠段擋牆除險加強工程順利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有了這樣的經曆,宋繼琴、龔江鵬表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解開拆遷戶心結 耐心細緻真誠待人獲得認同

吃閉門羹、被無故挂斷電話、在拆遷戶門口苦苦等候……這都是家常便飯。“做征拆工作要想不受氣、不受委屈,難!”每當工作陷入僵局,胡俊翔總是積極調整心态,重振精神,再度出發。

胡俊翔說,開始有一些拆遷戶很抵觸,直接說:“你滿足不了我的這些條件,免談。”面對這種情況,胡俊翔與包幹組成員采取多種辦法進行溝通:拆遷戶不來,他們就主動登門拜訪;政策一遍講不通,他們就耐心地講一遍又一遍;拆遷戶有訴求,他們就設身處地解決那些疑惑和顧慮。他笑稱有時感覺自己像“居委會大媽”,幫助業主協調家庭沖突,調解利益糾紛,終于用真心誠意打動了拆遷戶。他仍記得,為了調查核實崗頭路口3棟建築的曆史情況,他們專程開車到河源找當事人了解情況;為了和拆遷戶見上一面,他犧牲周末,在能見度僅幾米的雷暴天氣開車赴約……這一切努力,終于讓他迎來了最開心的時刻:拆遷戶簽訂征收補償安置協定。

思及兩個多月來的鍛煉,來自吉華街道的抽調幹部盧偉的腦中飛快地閃過一個個工作片段:啃下專業知識、深入一線摸底、走入群衆中間、解決多個難題……他所經曆的種種,讓他的内心更為堅定。“把溫情和祝福送過去,把困難和訴求帶回來。雖然征拆談判工作艱巨,但這次鍛煉讓我體會到了——隻要用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盧偉表示,談判時要積極引導拆遷戶認識目前龍崗區、 坂田街道的發展趨勢,讓他們明白不能僅僅滿足于收租金的現狀,隻有整個片區城市功能完善了、産業更新了,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手記

抽調幹部們 的蝶變之路

“真正把征拆工作當成實作自身價值的樂趣,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當聊起第一次與拆遷戶見面的經曆,6名抽調幹部均表示,因為不熟悉相關政策、補償标準,都曾被拆遷戶問到無言以對。為了更好地扭轉局面,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學習,每天将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收集歸納,将共性問題彙總,編輯制作成一問一答的小冊子随身攜帶。

從一個個或溫情或危險或艱難的故事中,筆者看到,作為龍崗區第四批抽調參與土地整備實踐鍛煉幹部,他們顧全大局,俯下了身子、丢掉了面子、磨破了嘴皮、踏破了鐵鞋。經過兩個多月的磨練,他們學會了“群衆語言”,積累了寶貴的基層工作經驗,從拙嘴笨舌的談判“小白”成了能說會道的談判高手;他們在急難險重崗位上磨砺鬥志,與坂田街道相關部門優勢互補、合作無間,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點,全力推進土地整備工作,助力“龍崗西核心”建設。

本文由龍崗釋出編輯整理釋出 轉載請注明

資訊來源:僑報融媒(文:劉尚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