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曹全碑》全稱《鄰陽令曹全碑》,東漢中平二年D(公元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部陽縣舊城出土。碑石高253厘米,寬123厘米。碑陽字20行,行45字:神陰有字五列。内容為王般等記述曹全生平。石原在部陽孔廟,1956年移至西安碑林。《曹全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在書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對這樣一個有影響的重要碑刻,由于每人所持美學觀點的不同,評價上出入甚大。稱贊者如清人萬經說:“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淘神品也”。孫承澤說:“字法道秀,逸緻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至寶也。”批評者一般認為它“乏樸素雄健之趣”。楊守敬說:“前人多稱其書法之佳,至比之《韓動》、《婁壽》,恐非其倫。嘗以質之孺初,孺初曰:分書之有《曹全》,猶真行之有趙(孟額)、董(其昌)。可謂知言。””

曹全碑不管個人好惡如何,此碑的藝術成就是客觀存在的。其筆主用中鋒,有篆籀意,畫内充實豐腴。筆之出入皆較合蓄,無劍拔弩張之勢。轉折無明顯頓筆,有時提鋒或略作斷筆。
結字十分工穩,分布之分寸都極精确得當。這些都是構成其秀美特色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