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作者:羊城派

總策劃:劉海陵 林海利

總統籌:孫璇 吳江

執行:孫晶 李卉 趙燕華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孫晶 通訊員 周小莉

圖、視訊/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丹陽 孫晶

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郭大強,光頭,白須,一襲白衫,雙眼炯炯有神。作為廣州箫笛制作世家的第三代傳人,郭大強不僅是“郭氏粵聲”笛箫制作的第三代掌門人,同時也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廣州箫笛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我外公做箫笛,我爸做這個,我也做這個。”郭大強對羊城晚報記者說。

接觸箫笛超過了30年,在新時代怎麼做好傳承?如何承上啟下?郭大強認為,傳承不單是箫笛做得好不好的問題。箫笛不止是樂器,不隻要去比賽或上台表演,更重要的是用來修身養性、陶冶性情,要将展現文人精神和中華民族的精氣神的箫笛文化傳承給後代。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30多年三次轉型創新

作為60後,3歲時,土生土長的廣州人郭大強就跟着爸爸去制作箫笛的工廠。8歲時,身為長子,也是三個孩子中最調皮的他,開始學吹笛子。

上世紀80年代,高中畢業的郭大強最開始是跟着改革開放的商海大潮,跟同學一起在廣州夜市販賣CD。再後來,随着民族樂器興起,性格活潑、愛交朋友的他回到家裡負責郭氏箫笛的外聯和市場銷售。

郭大強回憶說,早在30多年前,郭氏箫笛就已認證琴行到海外銷售。他回憶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郭氏箫笛”,包括當時南方大廈、友誼商店等幾家就分銷出去不少郭氏的箫笛到歐美和東南亞。

在做市場的同時,郭大強又開始自我提升去拜師學藝,深入學習箫笛技藝。

10年後的2000年,對市場敏銳的郭大強發覺面向普通大衆的箫笛銷售市場已日趨飽和成為“紅海”,就将箫笛目标客戶轉向全國音樂學院的專業客戶。

那十年裡,郭大強靠着韌勁,走南闖北,從沈陽到上海再到廈門,跑了全國大部分音樂學院,也讓來自廣州的箫笛出現在了全國最專業的舞台,包括上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

從普衆市場到專業使用者市場再到收藏品,2010年,郭大強再次決定轉向新賽道,走高端箫笛藏品市場。在30多年裡,郭大強經曆了三次轉型創新。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打造“行走的非遺”來“破圈”

傳承不單隻是傳承技藝,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

尤其在2010年之後,郭大強認識了不少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就覺得“箫不再是箫”,要将箫笛背後的文化傳承,時不我待。

于是,這幾年,郭大強的計劃是非遺的文化精神進校園。他計劃開設非遺學院,從小衆群體到大衆,通過文創産品、産教融合,來真正實作在年輕人中的“破圈”,傳播中華文化上去。

此外,在廣州永慶坊,他和夥伴們推出“行走的非遺”,計劃通過年輕人喜歡的檸檬茶飲入手,讓年輕人了解什麼是笛什麼是箫。

郭大強介紹,會把一些箫笛文化,包括非遺用的東西印在上面,讓年輕人可以邊走邊喝,“破圈”傳播來。

“制作也好,演奏也好,我都經曆過了。”郭大強說,接觸箫笛30多年後,他覺得如果自己再進入這兩闆塊,還是跳不出一個工匠角色,而他想做的傳承,除了技巧傳承,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傳播。

“像我爸一樣,做了70多年的箫笛,他專注一生就是做好箫笛。”郭大強說,父親有三點對他影響最深:一是堅持,二是淳樸,三是對人真心的付出。

“無論對家庭對朋友,他都是付出真心。其實我要去傳承這種感覺,要沉下來專注做事。”郭大強說。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傳承就要跟上時代步伐

過去的30年中,為什麼要不斷創新提升?不斷轉換賽道?

“如果我們真的隻做生意,賺的會比現在多。”郭大強說,其實很多人覺得他爸爸不适合做生意,他也不适合做生意,他們選擇箫笛,更重要的是為了傳承。

郭大強說,在傳承的路上,父親給了他很重要的精神上的支援。每一次的選擇,父親都支援,沒有反對過,隻是叮囑他:“不要走歪路。”

而傳承就要跟上時代步伐。郭大強笑說,他也看B站和視訊号,嘗試線上傳播,可以跟90後的那些小朋友一起玩。

但是郭大強坦言,他與下一代的傳承跟以前爸爸跟他之間的傳承不一樣。

“我爸做箫笛是為了謀生,我這一代是選擇,到了下一代已經不是選擇,而是興趣。”郭大強說,每一個年代都有每一個年代的傳承方式,現在的年輕人要溫和引導,“他不信你這一套,一定要撞了南牆才知道。”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創二代來啦|箫笛制作世家第三代掌門人:要将廣州箫笛文化“破圈”傳承

對話:

最希望後輩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作為廣州箫笛制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郭汝灼如何看待子女的傳承?在采訪中,83歲高齡的郭汝灼即興演奏了一段吹箫,自豪地說:“吹箫吹笛都可以練氣,對身體好。我現在的氣還是足的,可以吹一個特别長的音。”從事箫笛制作技藝六十多年的郭汝灼難掩對箫笛的熱愛,而談起長子郭大強的接班,他頻頻點頭表示滿意;“我最希望他将中國的傳統文化傳遍全世界。”

羊城晚報:上世紀60年代,作為廣州箫笛制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你進入嶺南箫笛樂器廠,并擔任該廠“廣東樂器研究室”的主要技術員。六十多年來,你一直堅守着箫笛的制作,你認為傳承最重要的是什麼?

郭汝灼:傳承肯定要能沉下心,吃得苦,而且要用心。我的手在制作箫笛的時候受過傷,現在右手手掌失去知覺,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制作箫笛的夢想。

1970年,嶺南箫管生産合作社更名為嶺南管樂廠,職工200多人,逐漸發展為機械化和半自動化生産,産品花式共有100多種。那時候是廣州箫笛生産的鼎盛時期。但是,随着文藝宣傳隊傳回原生産機關,樂器行業産量減少,到上世紀80年代末,廣州最後一家制笛工廠關閉。

當時許多箫笛制作勞工紛紛轉行,也有老師傅退休。當時隻有我一人堅守箫笛制作技藝,後來,我轉入惠福西路白薇街竹篙巷,仍然從事傳統手工箫笛制作。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門傳統藝術,我将箫笛制作技藝傳授給兒子郭大強、郭大民及女兒珊珊。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一步步堅持,現在廣州箫笛制作技藝開始在他們手中發揚光大。

羊城晚報:你如何看待傳承中的創新精神?

郭汝灼:傳承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一開始,廣州的箫笛也有一些問題。我在1963年率先研制出“木質箫笛系列”和“半音鍵改良中國笛”,并組建了嶺南管樂廠笛子樂隊。3年後,我有感于笛子品種僅限于中高音,還與音樂家陳芳德等專家合作制作了長1.8米的重量級低音橫笛,創下了業界新紀錄。這種不斷創新的快樂讓我對制作箫笛更有信心,也更加全情投入其中。

羊城晚報:現在兒子郭大強接班,你是否滿意,你對孩子的傳承最大的希望是什麼?

郭汝灼:我們廠當年箫笛就暢銷海外市場,中國人對箫笛有很深的文化認同。2008年,由廣州市越秀區申報的廣州箫笛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同年入選第三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我很自豪的是,兒子郭大強在接班後,并沒有讓廣州箫笛走向式微,而是令它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我最希望後輩們能将這些優秀的傳統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