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澎湃新聞記者 秦藝逍 張靜

滴水湖畔,諾獎得主開課,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小科學家”上了科學第一課,在桌布上留下了“未來宣言”。

10月30日,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組織的科學第一課——《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T大會:科學第一課》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開課,“小科學家”在桌布上記下随感和未來宣言。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廣東實驗中學高二學生黃睿彬在桌布上畫下了光延反應(Mitsunobu reaction),這是現代有機合成中常用的反應。

“有機化學确實有意思。”黃睿彬一年來在中山大學跟着教授研究有機化學。後來在翻閱文獻時查到諾丁漢大學有機化學教授Ross Denton發表的有關光延反應的文章。當時“産生了極大興趣”,“于是開展了研究,把它作為英才計劃的研究課題。”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上海科技大學附屬學校初二學生沈祺在桌布上寫下了未來的願望:為人類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作出貢獻。

“一方面是我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而且我接觸計算機的年齡比較早,我爸爸也是搞計算機的,我覺得計算機領域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科,到現在我也對計算機有一些了解。”沈祺表示,未來從事人工智能研究也是一種選擇。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來自南昌市第三中學的萬速輝分别從實體、科學和數學三個闆塊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首先實體這塊,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次會議上有人提出了實體大廈已經落成,但是這座大廈上飄着兩朵烏雲,分别是當時講的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和黑體輻射,由此引出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我希望未來這座大廈上再也沒有烏雲覆寫。

“在科學這塊,我認為文學應該被延伸到一個更廣泛的領域,文科學科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因為哲學其實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學科,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都會運用到,并且在實體學這些較為正經的科學背後,我們都會看到哲學的身影。另外,希望諾貝爾和平獎和文學獎的頒發更公平一些。

“最後就是數學,因為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我們每一次有數學難題被解決,其實都意味着各種新思想的發現。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方法等待着我們去發掘,有更多的思想需要被我們創造。”

圖檔中的小球代表了萬速輝眼中的世界,在最顯眼的位置他寫了一句 life is first,代表着生命至上。他認為,一切的科學基礎都是建立在人類生活之上,科學進步唯一的意義就在于我們生活狀态的改善。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上海市建平中學的高二女生樊同宇用畫筆惟妙惟肖地記錄下了現場幾位科學家的肖像。她的興趣愛好涉獵面相當廣泛,除了畫畫,還有數學模組化、汽車聲品質技術研究等等。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圖檔中手握燒杯和試管、腦海中浮現動物細胞示意圖的小小化學家是上海市市西中學張穎周的自畫像。不僅畫風充滿少女心,她和同學共同制作的“無機物大作戰”小遊戲和相關的科普公衆号也十分有趣。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另外兩位熱愛化學的同學就顯得更加理性和務實。陳了希望成為“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化學學者”,丁錦彤則寫下了自身對生物和化學兩門學科的了解。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上海市三林中學的金哲宇對人工智能(AI)有着濃厚的興趣和美好的期許,在他眼中,未來的人工智能代表着更深遠的洞察力和對人類智慧的進一步完善。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我們活着,不是為了不朽,而是為了創造不朽。”“永遠沒有‘最好’的答案,答案在風中飄揚,吾輩答卷。”探索科學和真理的旗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傳遞,一方小小的畫布承載不下少年們的滿懷熱情和意氣風發。或許在不遠未來,這些年輕的名字也将成為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姜聖民同學寫下“I’ll be here again with a Nobel Prize.(我會帶着諾貝爾獎再次來到這裡)”

諾獎得主開課:百位“小科學家”在桌布上留下“未來宣言”

張宸茜同學在桌布上留下了“人類很渺小,宇宙才是希望。We can make it.”。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