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國慶期間,24集的網劇《在希望的田野上》收官,這部劇的故事發生地從同題材中慣愛表現的黃沙漫天的西部移到郁郁蒼蒼的貴州白果村,講述駐村幹部們的奮鬥與成長。最近,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專家研讨會在京舉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專家研讨會
《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扶貧劇中有諸多特别之處,首先是這部劇的編劇也是《花千骨》的編劇,長期從事古裝題材創作,而這部劇的創作團隊之前也主要制作古裝劇。
《在希望的田野上》海報
該劇導演王駿晔說:我們的主創、編劇、制片人、導演以及所有的部門長都是常年在拍攝古裝劇、仙俠劇,鮮少涉獵鄉村題材,除了編劇饒俊沒有人對西南山區有了解,是以籌備期我們大家很迷茫。在我的認知裡,缺水的村莊就應該是像《山海情》裡的鄉村一樣,飛沙走石,一派破敗的景象。可當我去到銅仁開景時我真的就傻了,我看到的是山清水秀,再加上霧氣彌漫山間,晨光一照,如臨仙境。我記得我問編劇最多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才能讓觀衆相信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下會缺水,會貧困?現在想來,我對當初的短視表示汗顔。”
《在希望的田野上》劇照
在接下來的一段拍攝的時間裡,主創團隊才了解到什麼叫做季節性缺水,才聽說南方的大雪大到可以壓斷電線,甚至嚴重時到半年後才能通車通電。“見到駐村幹部的原型人物才懂得什麼叫抛家舍業,走進鄉村國小才了解到老師們如何奉獻,也在村子裡走訪時才知道,真的有兒女不贍養老人,水牛也真的會怕水。就在上周,我們劇組走進大學辦活動,當同學們被問及畢業後是否願意駐村的時候,大多數同學表示拒絕,隻有個别同學表示有條件的願意,我們隻希望同學們在仰望天空的同時,不要忘記腳下的土地,要知道此時依然有近三百萬駐村幹部在這片土地上為鄉村振興奮鬥着,他們中得有些人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
本劇聯合出品方中共貴州銅仁市碧江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胡燕介紹了當地的真實情況:五年來碧江區2800名幹部皆對幫扶全區6999戶的貧困戶,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重點人群,擇優選派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累計選派了728名優秀幹部,組建了63支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專門抓扶貧工作,而這部劇中的駐村幹部形象就是這些真實的幹部們人生的縮影。編劇饒俊也談及:“這部劇的故事90%源于真實生活,我并非是這部劇的編劇,這些在一線駐村的幹部,那些仍在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的老百姓共同幫我創作了這個故事。”
《在希望的田野上》主演曹駿在研讨會上
曹駿飾演的張楠,因母親患癌,被迫放棄了大城市很好的發展前景,背着沉重的包袱回到土生土長的白果村擔任工作隊隊長,曹駿在研讨會中分享道:“通過将近三個月的拍攝,我真切地體會到、欣賞到祖國西南貴州非常美麗的山水。今年4月初,一進劇組就安排我們演員進入到山區的農村體驗生活,學習挑水、砍柴、下地等等農活,我們還到農家去吃道地的貴州農家飯,而用柴火煮的米飯和鍋巴我都是第一次吃到,所有這些都在劇裡有真實的展現。我扮演的張楠是一個從小在貴州農村長大的孩子,在戲裡他要說大量的貴州方言的台詞,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和壓力,我也在自己的劇本上标注音調反複說反複練。”
《在希望的田野上》主演安悅溪在研讨會上
飾演卞筱悅的演員安悅溪說:“我們到貴州的當地跟當地的小朋友們一起拍戲一起交流甚至一起玩,都會讓我感受到特殊的生命力。我飾演的卞筱悅是一個放棄了優渥的家庭條件深入到西南山區的支教老師,她在我看來絕對是一個靈魂泛着光的人物,但她也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而已,是以在塑造這個人物上一定要足夠的浪漫也要足夠落地。”
《在希望的田野上》另一個突出特點是這部劇是隻在視訊平台播出。
騰訊線上視訊影視内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方芳介紹,在創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時候,不管是從立項、制作、播出、宣傳、推廣:“騰訊視訊都給到了最大的力度去支援,在站内有全平台的關聯推廣,給出很好的資源位置曝光并精細化營運,在站外,我們長短視訊相結合,組建各種類型系列化的欄目。騰訊視訊還将發起一個‘新希望計劃’的公益活動,并計劃邀請騰訊站内的授課導師和主演前往貴州希望國小進行公益授課。”
網劇題材劇也能主旋律嗎?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介紹,去年以來,網劇創作以年産量兩萬四千多集的數量優勢遠遠超過電視劇的創作數量和播出量,是以網絡劇日益成為了覆寫面廣、影響力大、形勢靈活的文藝領域,“但是同時,我覺得在網絡創作領域,題材的相對固化和反映生活面的相對狹窄,也越來越顯得突出,大部分網絡劇的創作内容往往集中在古裝、玄幻、甜寵、懸疑、都市愛情等,這類題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感和懸浮感,成了目前網絡劇在題材創作上的短闆和瓶頸,而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這樣的不回避人生和現實沖突的叙事政策會為網絡劇創作增添現實主義生活質感。
“網絡劇因為要兼顧平台特性和使用者需求,是以在叙事情節、人物塑造和表演風格上,追求青春态、輕松感、強情節、快節奏等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網感特性,《在希望的田野上》劇中男女主角扮演者自身所帶有的一種青春氣質和單純青澀的氣質也是遵循網絡劇創作規律的一種展現。當然,作為面向現實生活的一部網絡題材的創新之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也還存在着一些稚嫩之處,比如劇中對官場人物之間的沖突設定和人物塑造還帶有一些明顯的臉譜化和懸浮的痕迹,這顯然是作者對這一點缺少現實體驗。再有對現實處理和沖突的解決上,情節有的稍顯簡單,這說明網絡劇創作要真正實作題材的拓展和與現實密度的緊密結合以及思想藝術上的提升還必須要進一步地紮根生活。”李京盛說。
《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關注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聚焦的問題:開篇張楠曝光當地民族國小危房17年都沒有重建,還專門在建築工地上上體育課,成為全劇沖突建構的起點,這個起點非常高,反映了教育問題和教育資源的不公,白果村的教學點的存在既串聯起了張楠的童年和現實,也為卞筱悅的出現提供了實體空間和情感空間,更通過學校的孩子串聯起白果村各家村民背後令人唏噓的故事;而面對張楠的曝光,劉成鑫的思路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問題的人,派出所長到上海進行非法的拘禁,妄圖逼迫張楠删貼、認錯,遭到張楠的強烈反抗。這段站位很高,直面現實的勇氣也令人印象深刻;再比如執政理念的沖突,李世濤和劉成鑫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執政理念,還比如白果村村民所謂的發展理念就是借外來的力量一次次通過一種精巧的算計實作收入的增長,像田秋水因為種種原因一定要當上貧困戶也是為了算計錢,但實際上這是完全不對的,是一種發展理念的錯位。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很深刻的了解,因為宗親等等原因,農村是典型的人情社會,張楠母親因為與人搶水發生沖突,張楠從小便背上了殺人犯的兒子的惡名,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心理創傷,也成為他堅決離開白果村的心理依據。在他回白果村工作以後,也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依據,再比如說張楠的表叔公和兩個兒子之間的沖突,展現了養老的問題,再比如劉成鑫和妻子之間的沖突也展現了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康偉說。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