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操麾下最果敢戰将是誰?實力不亞張遼徐晃,從無名小卒完成逆襲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于禁,先于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投軍于濟北相鮑信鎮壓黃巾軍,後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鮑信戰死後轉投領兖州牧曹操,先後參與讨呂布、圍張超、平黃巾、破張繡、攻眭固、征袁紹、打劉備、定昌豨叛亂等一系列戰役,官階一步步從都伯、軍司馬、陷陳都尉、平虜校尉、裨将軍、偏将軍、虎威将軍升遷到左将軍,又先後封益壽亭侯、假節钺、分邑五百戶、蔭一子封列侯,并同張遼、徐晃等人同封為五子良将。

在從軍生涯中,于禁從小兵做起,在第一任主公鮑信手中,一下子就做了八年的無名小卒。直至投靠曹操後,于禁才成為将軍王朗手下一名都伯。都伯,統領百人的軍官。三國魏軍事職官名。《通典·兵二》引曹操《步戰令》:“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都伯殺之。”後因突出表現引起王朗的注意,并以“才任大将軍”的大才幹被推薦給曹操,被任命為軍司馬。

曹操麾下最果敢戰将是誰?實力不亞張遼徐晃,從無名小卒完成逆襲

軍司馬,周為大司馬屬官,漢為大将軍屬官,秩比千石,即月俸八十斛,掌領兵。于禁,憑自己的軍事才幹,不僅被曹操看重,還官升三級,甚至一腳邁進曹操的核心圈子。特别是于禁在擔任平虜校尉時,在與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張繡交兵失利後,敗退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的途中所表現出來的沉着、冷靜,展現出大将的風度。平虜校尉,雜号校尉,曹操于建安元年 (196年)置,為領兵武職,随軍征伐。

《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記載: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将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谒太祖。與其說武藝高超、作戰勇猛是一個為将者的外在表現,倒不如說毅重果敢、沉着冷靜是一個為将者的内在品質。于禁在曹操和張繡的宛城之戰(淯水之戰)中,特别是曹軍在打敗仗後撤退途中和駐營前期所展現出來的大将風度可圈可點,完全承受起曹操的高度評價。

曹操麾下最果敢戰将是誰?實力不亞張遼徐晃,從無名小卒完成逆襲

具體如下。

其一,軍紀嚴明。

宛城之戰中,由于張繡先降後反,趁曹操放松警惕之際,奇襲曹操軍營,使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進而造成典韋力戰緻死、曹昂救父戰死,曹軍撤回許昌。撤退路上,曹操部下諸軍一片混亂,各自逃命,軍容軍貌蕩然無存,軍規軍紀消失殆盡。更有甚者,青州軍還趁機劫掠。唯有于禁所統領的數百人,陣形不亂,軍紀不散,根本看不出是敗軍之象,撤退之迹。

其二,應對自如。

于禁所率之軍,在撤退途中,且戰且退,盡管有人員損失,但其陣型卻一直沒亂。當張繡的追兵放慢速度且未緊追時,于禁就從容且有條不紊地收攏并整理隊伍,甚至是敲着戰鼓,浩浩蕩蕩地回營,絲毫看不出是潰敗而逃的散兵遊勇,反更像是凱旋而歸的勝利之師。

曹操麾下最果敢戰将是誰?實力不亞張遼徐晃,從無名小卒完成逆襲

其三,安排妥當。

于禁率領所部撤回曹軍的駐地時,不是先向主帥曹操報告撤退途中的情況,也不是彙報途中制止青州兵的的劫掠行為,而是先安營紮寨,設立圍牆及防禦建築物,以便能有效地防禦追兵及延續地阻擊進兵,進而使自己的軍隊處在堅不可摧的境地,進而直接掩護曹操的大軍安處于固若金湯的境遇。

于禁,在曹軍兵敗淯水之戰,撤離宛城一路上所表現出果敢、沉着及冷靜的内在品質,正是作為一員大将的風度。正如《三國志•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中曹操對于禁所說:“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将軍在亂能整,讨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将,何以加之!”

筆者按:風度,最早是形容文采出衆,後來延伸至禮數,引伸為氣概,器量。風度的本意是指人的舉止姿态,是一個人内在實力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種魅力。于禁,作為一個統領百人的都伯,在曹軍兵敗淯水之戰,撤離宛城一路上的表現,展現出一員大将的果敢氣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