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球控溫要達到“1.5攝氏度目标”?為何要屢次提到1000億美元?COP26上,存在着這兩個關鍵的數字。
1.5攝氏度
2018年,IPCC在報告中指出,通過将全球氣溫的升幅控制在相較工業化前水準的1.5攝氏度内可以避免最惡劣的氣候影響,并保持宜居氣候。
根據最新資料,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準升高了1.06~1.26攝氏度,這意味着即使目前的減排承諾全部實作,全球氣溫仍可能在本世紀升高2.7攝氏度,古特雷斯将這一前景稱為“氣候災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新釋出的《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盡管全球不斷提升氣候雄心和“淨零”承諾,但各國計劃在2030年生産的化石燃料總量仍舊比實作《巴黎協定》1.5攝氏度溫控目标所限定的化石燃料生産量高出一倍還多。
報告還發現,世界各國政府計劃在2030年生産的化石燃料比實作全球1.5℃溫控目标所要求的生産水準高出約110%,比實作2℃溫控目标所要求的生産水準高出45%。這一生産差距與之前的評估相比,基本保持不變。
為此,在COP26上,如希望達到溫控1.5攝氏度的目标,各方需大幅更新減排雄心。
1000億美元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曾承諾在2020年之前,每年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至少1000億美元資金,幫助後者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但10多年過去,發達國家仍遲遲未能履行這一承諾,根據計算,目前發達國家向開發中國家提供的氣候融資總額約為800億美元,同每年1000億美元的目标相去甚遠。即便是第一筆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還有200億美元缺口。
為此,氣候融資将是COP26期間讨論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20國集團(G20)
G20由19個國家和歐盟組成,代表了世界上大多數最大的經濟體,也是聯合國此次敦促減排的重點目标。古特雷斯多次呼籲,氣候行動必須由G20牽頭,這些國家占世界生産總值的90%左右,占國際貿易的75%至80%,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G20在COP26期間的承諾對于遏制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
大會看點(主席國活動):
11月1日~2日:全球上司人峰會 (各國上司人發表講話)
11月3日:融資日
11月4日:能源日
11月5日:青年和公衆賦能日
11月6日:自然日
11月8日:适應、損失和損害日
11月9日:性别日及科學和創新日
11月10日:交通日
11月11日:城市、區域和建築環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