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上午8點,位于夏威夷瓦胡島的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遭到了日本帝國海軍的襲擊。整場襲擊持續了近90分鐘,350餘架日本艦載機和數艘潛艇對珍珠港内的美軍戰艦及軍事設施進行了狂轟濫炸。
毫無防備的美軍在短短一個半小時裡損失慘重,188駕飛機被徹底摧毀,另有155駕飛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12艘戰艦損毀,2403名美軍士兵在襲擊中喪生。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講,并正式簽署對日宣戰的聲明。這也意味着美國正式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便在戰争前期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實力大打折扣,無力抵抗日本的勢力擴張,但是在美軍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下,這種局勢在幾個月内就被扭轉。更具曆史性意義的是,美國的加入也推進了二戰的程序,加速了軸心國的覆滅。
關于這次日本對美國本土的偷襲,除了事件本身的慘烈以及對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影響之外,人們讨論最多的,就是珍珠港事件背後似乎充滿沖突和疑點,珍珠港事件也出現了陰謀論的說法。
持陰謀論觀點的人認為,美軍珍珠港遇襲是美國為了參加二戰上演的苦肉計,日本隻是被利用的工具,當成了替罪羊。看似是陰謀論,但不可否認的是,珍珠港事件的背後是有足夠多的疑點能支撐起陰謀論的。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一、美國有足夠的動機演“苦肉計”</h1>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上最大的收益方是美國,美國的霸權體系也正是從那之後才正式确立,但在珍珠港遭到日軍襲擊之前,美國國内就針對是否要趟二戰這灘渾水争論不休。
美國剛剛建國的時候奉行的一直是“孤立主義”,希望北美不僅僅在政治上脫離歐洲,更希望從經濟外交全方面脫離。簡而言之就是,北美地區自己玩自己的,能不參與國際間的糾紛就不參與。
即便是一戰期間歐洲地區打得如火如荼,美國最開始也是坐山觀虎鬥,賣賣武器彈藥賺賺錢就行了。隻是直到一戰打了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才因為各種原因加入到協約國的隊伍中。
二戰也是如此,戰争初期,美國依舊是奉行“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一戰打完之後,出于對一戰的陰影,國内反戰情緒高漲,“孤立主義”成為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主流風氣,美國甚至為此出台了《中立法案》。加上國内剛剛走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無論是從政治、民心、還是經濟都不允許美國貿然參加二戰。
但是支援參與二戰的政客卻不那麼認為,美國當時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和第一大經濟體,勢必要尋求更高的國際地位,保守的“孤立主義”已經落後。
同時軸心國的起勢勢必會在未來威脅到美國的安全,絕對不能聽之認之,再搞新的“綏靖政策”。加入二戰打擊不僅僅能通過戰争為自己赢得話語權,打擊軸心國的勢力,更能通過戰争刺激本土軍工及其配套産業的發展,進而進一步恢複國内經濟因大蕭條帶來的影響。
在這些支援美國參戰的政客中,就包括了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他曾經多次提議美國加入二戰,但是都被國會否決。這就給了美國上演這一出“苦肉計”的最大動機,而事實證明美國珍珠港遭到襲擊确實激發了群眾的憤怒,國會内部也空前團結以絕對票數通過了對日宣戰的提議。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二、美軍似乎已經做好了遭到襲擊的準備</h1>
更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軍似乎就已經做好了遭到襲擊準備,這裡的準備不是進行針對襲擊的防禦,而是遭到襲擊之後的善後以及降低襲擊損失的準備。
有紀錄片以及影視作品顯示,在襲擊開始前,美軍的主力戰機并沒有全部留在機場上,而是将部分戰機分散在較為偏遠的機場上。在遭到襲擊之後,美軍為數不多參與作戰的飛機都是這些分散出去的戰機。被炸毀的飛機也大多被從機庫中推出整齊擺在跑道上,給人一副機場飛機是滿編的錯覺。
襲擊當天為星期天,港口内正值假期,這也是遭到襲擊後沒有快速進行反擊導緻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但是本該是休假的醫護兵卻在襲擊前一天被取消休假,全員值班待命,美軍還在沒有任何戰争迹象的情況下提前向珍珠港運送了大量的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如果不是這些舉動,美軍在珍珠港的人員傷亡可能遠遠不止這個數。
在艦艇方面美軍似乎也做好了準備,日軍本來是将美軍的航母作為主要攻擊目标,但遭到襲擊時美軍的3艘航母全部不在港口内,為後面太平洋戰争保留了有生力量。從軍史上說,這一戰也是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
當時美軍有12艘戰艦受損,可美軍在戰後就快速将其打撈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配件和圖紙都是現成的,使美軍在極短的時間内就将其中大部分戰艦重新恢複戰鬥力,隻有4艘戰艦因無法打撈或者改進被迫放棄。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三、美軍無視了所有的警告</h1>
日軍這種如此龐大的、有組織的襲擊想躲開各國情報部門的眼睛是不太現實的。就在日本準備發動偷襲的前四天,中國密碼破譯專家池步洲破譯了一份由外務省緻電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
雖然裡面沒有詳細寫明日本将對珍珠港發動襲擊,但是憑借情報人員敏銳的直覺,池步洲也大緻猜到日軍将對美國本土發動襲擊,襲擊的地點很有可能就是珍珠港。
這一情報随後立即被國民黨方面轉告美國,隻是最後也不了了之。有一種觀點認為蔣介石故意通過駐美大使之口轉告這一情報,使美國高層沒有引起重視同時也延誤了美國得知這一情報的時間。事實是否如此暫且不讨論,單說中國都能得知的情報,美國的情報網又怎麼會一點風聲都沒有呢?
當時美日之間的關系是相對微妙的,美國不可能對日本沒有防範之心,是以日本的任何風吹草動都不會逃過美國的眼睛。也有一種說法是,美國早已竊取了日本的情報,但是當情報科長向羅斯福等人彙報時,并沒有得到激烈的反應。不知是真的沒有重視,還是表明一切都在羅斯福等人的計算之中。
隻可惜70多年過去了,很多學者在研究珍珠港事件背後是否真的有隐情時都受到了一股無形的阻力。無論如何翻找當年的檔案檔案以及美國當時高層的個人資料,都沒有辦法找到能證明這些疑點的關鍵性證據。
是以即使珍珠港事件的背後充滿了很多不能稱之為巧合和巧合,人們也沒有辦法确定這起事件就是美國為了參與二戰上演的“苦肉計”。
唯一可以确信的是,無論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苦肉計”,還是美國過分自大導緻的慘劇,日本軍國主義都是這次事件的元兇,絕對不是所謂的替罪羊。
文/紀案
參考資料:
1、《是欲擒故縱的“苦肉計”嗎?--也談談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曹勝強
2、《池步洲:截譯日本偷襲珍珠港密電的天才》,劉繼興
3、《撈船記--珍珠港襲擊後美軍的打撈修複》,叢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