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萬科周六在深圳舉行媒體交流會,圍觀者衆,除了萬科副總裁兼北京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之外,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絕對是這場交流會中“最亮的星”。
在這場超過3小時的活動中,郁亮毫無意外地再次提到了“一根筋”“白銀時代”“農民”等萬科“專有”名詞,而且也再次強調了上個月南方區交流會上就提到“年輕化”。
“年輕人讨厭我都好,讨厭我說明他心中有我,沒感覺是一個大問題,是以我們首先要讓他有感覺,是以我們才有了年輕化。”
他說,今天萬科50%的員工是90後,20%的員工是95後,今天萬科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2-33之間。“他們最有希望,未來是他們的天下,他們有自己的主見,他們能夠為自己的原則而堅持……我們不讨好他們讨好誰?”
台下媒體忍不住發問:“在讨好年輕人上,你做了什麼?”
“我有紋身,算嗎?”立刻引來台下一片拍掌尖叫。
這樣輕松活潑的氣氛,在“95後”萬科的活動中時有出現,在國企中海身上卻不可能存在,但卻可以對比他們在人才儲備上的安排和變化,因為就在10月16日,有消息曝出,中海高管變動已經啟動。
中海高管的一系列變化,包括郭勇卸任原中海西部區各地區公司董事長兼西部區總經理,阚洪波卸任原中海成都677公司董事長,并雙雙轉任中海發展進階專家;以及四位區域公司總經理升任集團助理總裁;内地五大區域中,有四大區域接連調換區域一把手。
據稱,上述新高管大多為“70後”,意即年齡在40-50歲之間,且不乏在原職待了不少年頭才獲得擢升的。
僅從此次變動看,中海僅僅是退休換班以及做了區域的輪調,人才儲備政策并未有本質變化,當然這也是其國企性質使然,固化的人才晉升路徑很難被打破。
雖然20年前,萬科曾開展“海盜行動”,對中海進行大規模的挖角行動,但如今看來,萬科早已擺脫了中海的烙印,這或許也和萬科的幾番人才計劃脫不開幹系。
說起萬科和中海,估計當初的“海盜行動”仍會不時被提起。
1999年,萬科全年銷售雖然尚未達百億,但大規模的擴張已催生對人才的渴求。2000年,萬科著名的“海盜行動”開始了。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2001年至2002年,萬科通過“海盜行動”從中海地産大規模吸納進階職業經理人,一下從外部引進了50-60位高管人才。曾經一度,萬科20多個一線公司的第一負責人中,有1/3左右源于“海盜行動”。
但這波人才隻能解一時之需。2006年到2007年的萬科開始進入亢奮增長期,銷售金額由212.3億元飙至523.6億元,增長速度從52.2%升到146.6%,是以,2007年,萬科啟動了第二輪大規模外部招聘高管人才計劃,又稱“007”計劃。
據當時資料顯示,萬科的“007”計劃,将挖人的視角從行業内延展到行業外的跨國公司。其标準是管理過更大規模的公司、閱曆更複雜,基本特征是國際化。這次的思路顯然與“海盜行動”的拿來主義完全不同。
此後,不少跨國公司高管加盟萬科,截止2008年年底,萬科已經引進跨行業管理人才32名,出任要職。2009年的萬科,成為了國内首家銷售破600億的房地産企業。
可以看出,在房地産的黃金時代,新鮮血液的引入對于規模擴張起了很好的支撐作用。為此,僅隔三年,到2010年,萬科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千裡馬”行動。
郁亮曾表示,當時房地産行業經營方式還十分粗放,萬科如果要持續領先于大市的增長,首先面臨的就是人才的挑戰。單純内部培養的方式已無法完全适應發展形勢的變化,随着萬科新項目的大批增加,其對人才的渴求進入到了一個爆發期。
萬科的人才戰略一直在更新,人才儲備也從最初的同行加盟到後來的“國際化”人才招聘,創意、創造性在他們身上得到更多展現。
而在去年,郁亮又在萬科發起“大江大海”計劃,意思是區域内部人才可以像活水一樣流動。
郁亮強調,“大江大海”不是2000年的海盜計劃,而是針對組織重建和人事比對的一個過程。“原來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安排,現在是在整個集團内打開,一些老總職位出來之後,我們通過公開的方式應聘,這是我們内部人才的大江大海。”
在“大江大海”計劃提出時,郁亮曾将它形象地比喻成,球場上需要不斷輪換球員上場踢球,他自認為是懂踢球的“教練”,知道何時該換球員上場。
“大江大海”成效如何還未有結論,但不斷調整、創新或許可以算是萬科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一個特點,但是對比當初被萬科挖角的中海,給人的印象更多是“中規中矩、默守陳規”。
曾有房地産評論人士分析,不同的機制能夠培養不同企業家的風格,中海比較依賴整個房地産市場的體制,是以創新力度和創新的欲望都不足;而民營企業的性質,又很多業務和市場的開拓更需要琢磨,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打造出來的職業經理人,更有一種創新感。
是以,一個有趣的對比就是,從萬科離職後選擇創業的人不在少數,當中便有大家熟知的徐洪舸、肖楠、杜晶、毛大慶等。
從中海離職的大多數小夥伴,則更多是跳槽至另外一個地産公司作為新的人生起點。
相關熟悉中海的分析師也曾表示,正是由于企業風格不同,對于萬科來說,置身其中的人追求的更多是如何實作自我價值。
“相反,在國企中海身上,可能更多因其從基層到中層的上升通道是打通的,但是中層繼續往上走就沒有那麼容易,可以說是比較難的。是以,國企出來的人可能對位置跟物質方面的追求會比較大。”
萬科和中海,過往交集不淺,但在人才政策上,卻已漸行漸遠。
成見 | 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了解。
本文源自觀點地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