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咱客家女人,為什麼要戴涼帽?

咱客家女人,為什麼要戴涼帽?

客家涼帽是客家婦女專用的,是勤勞智慧的客家兒女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的獨特民俗風情。

相傳幾百年前,在連年戰亂中,從北方逃來的難民中有位貴族公主,逃到南粵一帶的一個小山村,敵兵追殺過來,這個山村正在織篾的幾位篾匠,機靈地把織竹帽的半成品扣在逃來的女難民頭上,旁邊的客家婦女用黑布頭巾往竹帽上一搭,擋住了臉龐,拉她們在田裡勞作,躲過了一劫。

這個關于客家涼帽的美麗傳說并無史料可查,但有據可依的是,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婦女要和男人一樣下田種地,那時的婦女不能随便抛頭露面,戴上有帽簾的涼帽外出就可避免違俗。這種帽子經過不斷改良,慢慢發展成今天的客家女性專用的涼帽。

咱客家女人,為什麼要戴涼帽?

千年涼帽:客家婦女的獨特頭飾

福建客家婦女戴涼帽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客家涼帽的外形頗似竹編平坦的米篩,中間開了個圓圈。一般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杆編成圓狀竹笠,直徑約70厘米:中間留有10~15厘米的圓孔,帽頂刷上防水的桐油;竹笠的頂部縫有布,有的還繡着花,正面外,涼帽邊沿綴上長約16厘米折疊均勻的帶花邊的黑色帽簾:涼帽下方中空處左右各有一根穗帶。有黑色的,有藍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花色的,色彩不同,遠遠望去猶如一朵朵飄逸的鮮花。

咱客家女人,為什麼要戴涼帽?

處在不同階段的婦女,配帶的涼帽顔色也不盡相同。未婚的姑娘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着五顔六色的彩帶,彩帶便成為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此外,單從涼帽的帶穗顔色也可以區分未婚、已婚婦女的身份。未婚女孩的涼帽花帶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婦花帶花穗是紅色,中老年婦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女孩子出門、下地、趕集,都是拿白色穗帶涼帽,絕不拿其他顔色的,哪怕是母親的或臨時戴一下。甯可不戴,也不讓人誤會。

由于戴這種涼帽既輕便又可遮擋陽光,防雨水、防塵、防沙,而且挂着的布随人體的擺動,飄舞搖擺,能招來絲絲微風,涼爽宜人,是以客家婦女都習慣稱它為“涼笠哩”,也是客家婦女獨特的頭飾。現在隻有福建省的永定、武平,廣東省的大埔縣等一些山區的客家婦女還有配戴。

客家涼帽的結構貌似非常簡單,但是裡面的功夫是馬虎不得的,光是主要工序就有33道,不僅有竹織編制,還有織染縫紉、上帽等複雜工序,還有體力方面要求的程式。是以,在生産客家涼帽的時候,就需要客家男人共同參與制作。

咱客家女人,為什麼要戴涼帽?

結實、美觀的涼帽,首先是依靠客家男人強健的體魄與敏感的牙齒作為基礎的。“破竹”是涼帽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在這道工序中,客家男人要将本地盛産的單竹裁成一米長,用破竹刀将它縱向破開,随着完整的竹節一分為二。随着破竹刀揮動的頻率增多,完整的竹節變成了百祭一米竹簽。将竹簽削平滑後,要用牙齒咬着竹簽的一端往外撕,幾個來回之後,一片平若熨闆、厚度不到0.1毫米的竹篾就産生了。

一片片均勻的竹篾到了客家婦女的手中後,她們就開始編制竹帽的中心部分。完成之後,她們還有掃桐油、剪帽圈、撚帽褶、編“帽蛇”、削帽框、弓帽、合帽、紮藤等一系列的工序需要完成。

互相交織的竹篾在客家人的勤勞與智慧中變成精美的涼帼,它承載着客家文化的古樸本質。(完)

文章選自《福建人》雜志

從前,有個人關注微信公衆号“龍了個岩“,就看懂了龍岩!歡迎關注“龍了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