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害症狀]
成、若蟲吸食嫩梢及果實汁液。被害果果面凹凸不平,受害處變硬、味苦,或果肉木栓化,傷口常有膠滴溢出。
[防治方法]
(1)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集中燒毀,消滅越冬成蟲。摘除卵塊及捕殺初孵期的若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蟲脒微乳劑1000〜1500倍液或5%啶蟲脒乳油1500-2000倍。。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14-16毫米,扁橢圓形,淡黃褐色至茶褐色,略帶紫紅色;前胸背闆、小盾片和前翅革質部有黑褐色刻點,前胸背闆前緣橫列4個黃褐色小點,小盾片基部橫列5個小黃白色點,兩側斑點明顯;觸角5節,第四節兩端、第五節基部為白黃色,其他為黑褐色;喙伸達第一腹節中部,足、後足胫節白色,中足和前足的胫節白色漸次;腹部側接緣為黑黃相間。卵短圓筒形,高1毫米左右,有卵蓋,蓋緣白色,18-28粒一塊;初灰白色,孵化前黑褐色。若蟲初孵體長1.5毫米左右,近圓形,前胸背闆兩側有刺突,腹部淡橙黃色,各腹節兩側節間各有一長方形黑斑,共8對,腹部第三、五、七節背面中部各有1個較大的長方形黑斑,老熟若蟲與成蟲相似,無翅。
[生活習性]
以成蟲在屋角、檐下、樹洞、土縫及草堆等處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4月中旬始向果園飛遷,取食、交尾、産卵,卵多産于葉片背面。北方果區一般5月上旬陸續出蟄活動,6月上旬至8月下旬産卵,卵期10-15天。7月上旬出現若蟲,6月中、下旬為卵孵化盛期,8月中旬為成蟲盛期。8月上旬至10月田間均有若蟲出現,與成蟲同時為害柑橘果實。10月中下旬,成蟲陸續轉入越冬。成蟲有假死性且極靈敏,人若靠近未行幹擾就已躲避,或飛逃或掉落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