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調随自愛,今人多不彈;
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劉長卿(唐)
從古到今,所謂知音難覓。但深秋的冷雨,難擋繞梁的琴聲與丹青隔空傳來的墨香。
2021年10月30日,一場以“瑤琴韻神、妙筆養心、共賞風雅”為主題的“金秋藝術雅集”在邕城南湖之濱廣西旅遊康養協會藝術中心舉行。
詩經有雲: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古琴藝術穿越了三千年曆史的傳奇,向我們迎面走來。
中國古琴學會會員,廣西古琴學會常務理事鄧莉在活動開始時緻辭說:在中國古代音樂史、文化史、美學史上,古琴藝術占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與古人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對話。希望大家在今天的活動中,能夠體驗并喜歡這樣一種文化的呼喚和聲音。
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習琴十三年,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緻力于在中美兩地進行古琴文化推廣,曾獲CCTV“青春中國”美東藝術大獎賽銅獎的張興立老師在現場演奏了一曲《龍翔操》。
視訊加載中...
音樂緊密結合詩句,且将詩中依依惜别的真摯感情作了深刻入微的表現。南甯二中李坤華老師 ,濱湖路國小王藝老師演奏琴歌《陽關三疊》。
薪火相傳,雅俗共賞。
在悠揚婉轉的琴聲中,南甯美術家協會宋忠陽主席遠端在電話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古琴、國畫是最高雅的養生。
繪畫表現生活的美,看畫是欣賞生活的美。
書畫,雖然隻是一張薄薄的紙張,卻滿載了人的思想結晶和精神能量。
當一個人的眼光關注美好的事物,不管是繪畫還是看畫,都會變得儒雅随和,心态平靜。專注書畫的人,沒有了煩惱,精神獲得享受,有益身心健康。
後疫情時代,健康放在首位,文化也不能缺位。廣西旅遊康養協會和鄧莉古琴特色藝教工作室聯合舉辦這樣的活動,意義不一樣,非常好!
窗外,鑲嵌在碧碧湖水中的南湖水光潋滟、煙雨濛濛、楚楚動人。
風揚起,繁花落盡;
誰執筆,為你手繪丹青?
活動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謝景勇先生和廣西老年大學教授,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南甯美術家協會理事陳再崇等丹青好手在現場為大家作畫。
一卷水墨丹青意,半卷唐宋詩詞篇。
大家一邊欣賞着、喜歡着、感慨着,并拍攝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誰不想留下美好?誰不想與丹青妙手互加微信,與“唐宋詩詞”相攜為友?
巍巍乎志在高山,蕩蕩乎意在流水。
活動在鄧莉老師一曲充滿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散發了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渾然一體之氣象的琴曲《流水》中圓滿結束。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畫在宣紙上,何不于君筆上聽?
活動現場,記者記錄下了一段話:
一個國家的強盛,
離不開精神的支撐;
一個民族的進步,
有賴于文明的成長!
琴硯相和、樂畫相親;
情景交融、氣象高遠。
邕城2021金秋藝術雅集活動
用音樂與書畫,傳承、诠釋了
一個古老傳統而又年輕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