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三疊世大網羽葉屬的全球分布及其可能的輻射遷移路線。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9月6日電 (記者 楊顔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6日消息,該所參與的中外研究團隊通過對新近發現自中國四川的大網羽葉屬新材料開展研究,從全球化石記錄角度進行分類修訂和時空分布特征探究,重新整理了百餘年來對該屬植物形态的新認知。
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古植物與孢粉學論評》(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科研人員介紹,大網羽葉屬是晚三疊世代表性裸子植物。自1878年建屬至今,已有一百四十餘年的研究曆史,在全球範圍内曾經盛極一時,分布廣泛。
發現自四川廣元地區的大網羽葉新标本,顯示葉緣不同程度的缺刻。 南古所 供圖
但是,該屬是一個已滅絕形态屬,被認為是蘇鐵類或種子蕨類植物,分類位置仍存在許多争議;尤其是由于标本儲存不完整,長期以來對其形态特征變化的認識較為有限,一直難以取得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許媛媛,在導師王永棟研究員和祝幼華研究員指導下,與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Mihai E. Popa教授、西南石油大學張廷山教授團隊等同行合作,對新近發現自中國四川的大網羽葉屬的新材料開展深入的系統學研究。
通過本次研究,團隊在四川廣元地區上三疊統須家河組中發現了大量儲存精美的大網羽葉屬化石。這些标本産自同一層位,并呈現出不同的葉緣形态變化特征。
粗買大網羽葉的形态複原圖,顯示葉緣網脈及具有不同程度的缺刻。 南古所 供圖
研究人員據此對該屬的形态學特征展開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并對其屬征進行修訂,揭示了該種植物葉緣具有或深或淺的缺刻,或偶呈羽狀的形态特征,突出了該屬葉形特征的異型性。
這一特點在長期研究中從未有過報道,重新整理了百餘年來對該屬植物形态的新認知。
研究團隊還對全球範圍内已發表的大網羽葉屬植物化石進行了全面評估和修訂。
結果表明,已報道的16個種化石記錄中,隻有3種可以認定為有效種,并分别指定其選模和選副模标本。另有4種暫且存疑以待進一步修訂,此外有9種均為無效種。
發現自四川廣元地區的大網羽葉新标本,顯示粗壯的中脈和結網的深裂葉緣形态。 南古所 供圖
研究人員通過對全球化石記錄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認為大網羽葉屬分布時代僅限于晚三疊世,最早化石為距今約2.3億年的卡尼期,并且在瑞替期最為繁盛,具有重要的地層訓示意義。
大網羽葉屬在中國局限分布于晚三疊世的南方植物區,而在北方植物區無确鑿化石記錄,屬重要的古氣候訓示植物,進而證明了該時期中國南北方植物區的古氣候特征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通過古地理分析推斷,該植物于晚三疊世早期起源于中國華南闆塊,于瑞替期輻射遷移到中東和歐洲及非洲地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