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曲藝如何創新發展

作者:光明網

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号》演出及研讨會在武漢舉行——

傳統曲藝如何創新發展

傳統曲藝如何創新發展

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号》劇照 朱波夫 攝

“走,我帶您克老漢口轉一圈……”伴随着湖北小曲的悠揚旋律,9月11日,紅色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号》在剛剛修繕一新的武漢劇院精彩上演。中國曲協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以及湖北省委宣傳部、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湖北省文聯、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同數百名群衆共同觀看了演出。

《三教街四十一号》由湖北省文聯、湖北省曲協、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武漢說唱團創作演出。該劇劇名源于“八七會議”會址,以掩護“八七會議”順利召開為切入點,将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貫穿到跌宕起伏的劇情中,配合劇場内逼真的聲光電效果,展現了曲藝世家“楚家”胸懷遠大理想、不惜自我犧牲的革命精神。

舞台上,曲藝世家與反動政府的巡警鬥智鬥勇,最後壯烈犧牲,并通過“時空對話”,來到他們為之奮鬥的新世界——21世紀的大漢口。舞台下,很多觀衆沉浸在劇情中,流下熱淚。“曲藝老少皆宜嘛,讓家人也來接受下藝術熏陶,了解下當時的生活。”在現場,很多老人帶着孩子來到劇場。導演許玉龍介紹說,“這部劇實作了從曲藝向曲藝劇的跨越,全體主創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演出中演員情緒始終非常投入,達到了讓觀衆既能聽曲又能看劇的視聽享受。”劇中,飾演“梅梅”的國家二級演員姚俐玲坦言,在每次圍讀劇本、揣摩人物心理時,自己内心也很受觸動。

9月12日上午,《三教街四十一号》研讨會召開。姜昆以及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楊曉雪,《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邱振剛,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何光耀,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湖北省曲協主席陸鳴等專家學者50餘人參與交流讨論。與會專家對曲藝劇《三教街四十一号》的題材選擇、編排水準、社會效果給予高度評價。大家還從“黨史題材劇目創作”“曲藝與曲藝劇的嬗變關系”“方言曲藝的發展方向”“青年曲藝演員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整部劇創意上有特點,藝術上有追求,表演很生動。”姜昆表示,曲藝劇在創作時要進一步加大劇情推進的緊迫感,用更精簡的曲藝技法吸引觀衆注意力,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作品與時代的結合,用更加口語化的語言,配合聲畫效果,讓人民群衆直覺感受時代劇變。楊曉雪認為,該劇既有喜劇的笑點又有正劇的元素,充分發揮了曲藝的地域特征和方言優勢,在跳進跳出間起到了對劇目的畫龍點睛作用。邱振剛認為,“出人、出書、走正路”是曲藝人的職責,劇中的青年演員表現出色,起到了培養鍛煉青年曲藝演員的作用,編排時還可以進一步挖掘正、反兩派人物的内心獨白,強化表現力。何光耀談道, 《三教街四十一号》是一部不錯的黨史題材劇,該劇将曲藝與黨史元素融合,通過“小缺口”表現大題材,展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政治擔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來源: 《中國藝術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