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這一家》第二集:溫暖·傳承針線情

視訊加載中...

70年,一針一線

蘊含着經濟發展的獨特密碼

70年,一衣一布

見證了社會變遷的萬千氣象

在福建福州

有這樣一家三代人

用拼搏與汗水

為中國紡織事業發展貢獻着自己的“一針一線”

鄭寶佑,今年74歲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

作為家中長子

他早早就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鄭寶佑說:“我們這代人都是窮苦出身,

很苦很苦,是說不出來的那種苦。”

1949年,中國的紡織品還不能自給

僅有58個大型紡織廠或加工點

僅用一年時間

棉紡廠數量就超過250家

長樂地處東南沿海,是“無棉之鄉”

沒有棉花,紡紗行業成了“無源之水”

鄭寶佑很敏銳地覺察到這個苗頭

在長樂制紗的想法在他心中紮了根

八十年代,市場經濟春風初起

鄭寶佑看準時機,

和幾個朋友商量後便集資辦起了紡紗廠

他說:“我們剛做紗的時候,沒有請技術員,就是自己在蠻做。”

一窮二白、一頭霧水……

技術、管理、原料……

每一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别看一條紗,其實技術是非常全面的。比如說濕度、天氣、機械裝置……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

事情不簡單

但把事情做好的初心一直簡單而執着

21世紀初,鄭寶佑進軍紡織業上遊,用化學原料生産短纖和長絲

從源頭上為長樂乃至福建紡織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

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服裝零售市場

2018年

中國一共制造了約456億件服裝

在456億件服裝背後

是中國完善的服裝産業鍊條

截至目前,中國大陸是世界各經濟體中

化纖産量最大的

占全球逾70%

化纖年産量從100萬噸增長到5000萬噸

隻用了約30年

化纖企業的數量在減少

實力卻越來越強大

“路是越走越寬的”

技術也是不斷更新疊代的。

鄭家三代,有個不成文的共識:

技術是紡織業的命脈和靈魂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

當時紡紗機器普遍的生産能力是每台420紗錠

鄭寶佑不斷鑽研琢磨

通過更新換代

将每台機器的生産能力提高了十幾紗錠

并且數量一直在增加

“别人虧損我不虧,别人能賺我更能賺。”

鄭寶佑說。

鄭洪是鄭寶佑的兒子

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

他大學畢業後也步入了這個行業

對于紡織裝置

他比父親更為敏感

他認為目前紡織行業的競争力

主要取決于裝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準

于是,他每年都會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裝置改造

目前産量相比幾年前已經翻了一番

鄭霖镔是鄭氏紡織家族的第三代

留學歸來的他也選擇了紡織行業

技術更新換代

在他手裡

是個時代命題

他正用自己的行動,尋找答案

“我始終記得在我結婚的時候,

爺爺送給我一幅字畫,

上面寫着‘人間溫暖,從一針一線做起’。”

鄭霖镔在回想爺爺鄭寶佑的教導時

這些話銘記于心

“衣食住行,衣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們既然做了紡織,就要為社會、為人類謀幸福。”

鄭寶佑說

為人們美好生活而做的初心

要代代相傳

據統計

我國紗産量2958.9萬噸

比1949年增長89.5倍

布産量657.3億米

比1949年增長33.8倍

正是這樣的一批批紡織人

用一針一線

讓中國人衣着漸成“流動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