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潘菲洛夫28勇士》(上)

在這個好萊塢特效大片大行其道的年代,僅靠200萬美元的衆籌資金,就想拍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戰争片,聽起來似乎有點像癡人說夢。不過,于2016年11月公映的俄羅斯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卻創造了一個奇迹。

沒有小鮮肉加盟,沒有美女吸睛,更沒有浪漫的戰地戀情,有的隻是對戰場的真實還原。全片見不到炫目的特效,《潘菲洛夫28勇士》靠着純寫實風格,用呼嘯的炮火、轟隆的坦克聲,用血肉之軀與鋼鐵對抗的意志,用生命不息、戰鬥之死的精神,用考據嚴謹的武器、服飾和戰術動作,真實還原了偉大衛國戰争的慘烈以及蘇軍各族指戰員的英勇無畏。全片風格宛如伏特加般直白、濃烈、後勁十足,卻足以讓觀衆震憾、動容。

該片的劇情很簡單,反映的是1941年11月16日,發生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8千米的杜博謝科沃地區的一場阻擊戰。防守方是隸屬于蘇軍西方面軍第16集團軍步兵第316師第1075團的1個反坦克支撐點,由該團第4連一部加強1個反坦克炮排組成;進攻方是德中央集團軍群第4裝甲叢集第46裝甲軍第11裝甲師下屬的一個步兵加強的裝甲營。

片中這個英雄的蘇軍群體之是以被稱為“潘菲洛夫28勇士”,一方面是因杜博謝科沃阻擊戰兩天後,步兵第316師因戰功卓著而被授予近衛步兵第8師的新番号,并以11月17日犧牲的師長、蘇聯英雄潘菲洛夫少将的名字命名。另一方面,1941年11月28日,《紅星報》刊登了一篇名為《28位英雄的遺願》的社論,對這次戰鬥做了較長的描述。從此,“潘菲洛夫28勇士”的事迹不僅在蘇聯家喻戶曉,而且還被編入蘇聯中國小曆史教科書。

淺談《潘菲洛夫28勇士》(上)

考據嚴謹的裝備細節

坦克 《潘菲洛夫28勇士》反映的是一場反坦克阻擊戰。是以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自然成了全片的主要道具。若細心分辨,片中出現的德軍坦克分屬兩個型号:Ⅲ号G型和Ⅳ号F1型。

Ⅲ号G型的識别特征是:6對負重輪、3對托帶輪;50毫米的L42主炮使用外部防盾;防盾右側的并列機槍僅有1挺;采用了新型指揮塔;指揮塔前加裝了一扇通風扇;炮塔後部焊有雜物箱;此外還采用了新型駕駛員觀察窗。該型坦克生産于1940年至1941年間,出現在影片中是合情合理的。

擁有8對負重輪、4對托帶輪的Ⅳ号F1型則是最後一款配有短車身以及24倍75毫米短管炮的Ⅳ号坦克。同時也是第一款炮塔兩側的逃生門改為兩片式左右開啟的Ⅳ号坦克。此前的Ⅳ号A、B、C、D、E型炮塔逃生門均為單片式向前開啟。影片中,德軍裝甲兵曾從炮塔逃生門裡探出身子,打算使用MP40沖鋒槍向蘇軍戰士射擊。也有蘇軍戰士躍上被打癱的Ⅳ号F1型坦克,一腳将正準備從逃生門中爬出來的德軍踢回炮塔裡,并順手扔進去1個燃燒瓶。從這兩個橋段中,觀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逃生門的細節。除此之外,該型号坦克車體前裝甲重新改回一片式平直型;加厚型駕駛員觀察窗上方有一個可以放下擋住視窗的保護裝甲,該設計從F1型開始一直延續到IV号生産結束。此外,炮管護罩下方那個彎折的支架(用于在炮塔轉動時提前将車體上的天線壓倒,避免并列機槍誤射到天線)明顯是用角鐵彎折而成,這與早期用鐵管彎成的支架完全不同。

淺談《潘菲洛夫28勇士》(上)

影片中的部分Ⅳ号F1型坦克炮塔後部并沒有焊雜物箱。例如沖進蘇軍步兵陣地,用履帶反複輾壓戰壕,企圖活埋蘇軍戰士的那輛。實際上,Ⅳ号F1型初始生産型上沒有焊雜物箱,生産過程中廠家才根據前線意見回報予以加裝。該型号坦克的生産從1941年4月持續到1942年3月,共生産了487輛。在1941年的德軍裝甲部隊中,該型坦克無疑是新銳。

在影片中,Ⅳ号F1型坦克炮管裡的膛線清晰可見。将備用履帶闆、備用負重輪安置在坦克車體甚至炮塔上,這種戰時裝甲兵用來增強坦克防護的通行做法,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讓人不得不佩服俄羅斯電影人的細緻和用心。

反坦克炮 說完坦克,就該談反坦克武器了。影片中蘇軍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2門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2支PTRD西蒙諾夫反坦克槍,還有就是RPG-40反坦克手榴彈、RGD-33集束手榴彈以及燃燒瓶了。

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是在M1932型45毫米反坦克炮基礎上改進而成。主要是改用了金屬質炮輪并在輪軸間加裝懸挂裝置;火炮整體寬度增加0.24米;擊發裝置移至高低機邊;炮闩改為直立楔式,能夠實作半自動閉鎖,射速提高至15~20發/分。該炮外觀上的主要特征,是從炮尾方向往炮口看,炮盾整體向後傾斜了一定角度,兩側向後折了45度角,炮盾中間部分左高右低,炮盾上沿在中間位置形成一個半圓形缺口,炮盾左側開有一個方形的觀測視窗。該炮使用UBR-243SP型被帽穿甲彈時,100米垂直穿深51毫米,500米垂直穿深43米。考慮到1941年德軍防護最強的Ⅳ号F1型坦克正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80度,炮塔側面30毫米/65度,車體側面20毫米/90度,故而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若戰術運用得當,仍然可以對德軍最強坦克造成一定威脅。而對付防護弱得多的Ⅱ、Ⅲ号坦克,這種反坦克炮則更加得心應手。在編制上,1941年的蘇軍步兵營下屬的反坦克炮排,裝備有2門該型炮。每個步兵師有1個M1937型45毫米反坦克炮營,裝備12門炮。獨立反坦克殲擊炮團擁有4~5個連、16~20門M1937 型45毫米反坦克炮。

淺談《潘菲洛夫28勇士》(上)

反坦克槍 除去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潘菲洛夫28勇士》還重點展示了PTRD西蒙諾夫反坦克槍。這是一款充分展現了蘇聯武器設計思想,簡單到極緻的戰時應急産品。

PTRD西蒙諾夫反坦克槍是一種手動操作的單發步槍。該槍采用傳統的回轉槍機,在機頭有兩個徑向的凸鎖突耳,射擊時槍管進行長距離後坐,并壓縮槍托内的彈簧緩沖器以緩沖後坐力。由于槍口安裝了高效的制退器,槍托底闆上又有橡膠緩沖墊,是以PTRD射擊時的後坐力比較低,一般士兵都可以承受的。由于全槍長達2米,重達17.3千克,是以PTRD在槍管下方安裝了可折疊兩腳架,并裝有一個提把便于攜行。該槍的翻轉式表尺和準星均位于槍身左側,發射覆銅鋼被甲硬鋼芯穿甲彈時,100米垂直穿甲約35毫米。發射BS-41鎢芯穿甲彈時,100米垂直穿深度約40毫米。

影片中出現的2支PTRD西蒙諾夫反坦克槍,射手均在槍托貼腮闆上裹上了一層棉織物,以避免臉部凍傷。考慮到時值隆冬,是以這個不起眼的細節真實反映了戰場實情。

根據蘇軍條令,PTRD反坦克槍由兩人組成的反坦克小組操作。其中副射手攜帶沖鋒槍,除保護射手安全外,他還要負責給反坦克槍裝填彈藥。因為PTRD體積頗大,如果由射手一人獨立完成裝填過程,則耗時太長,射速太慢。在影片中,當1個PTRD反坦克槍小組全體犧牲後,一位從未接觸過反坦克槍的步槍手便沖過來試着操作反坦克槍,居然也無師自通。這充分反映了PTRD構造極其簡單,很容易上手的特點。同時,由于沒有副射手幫助裝填彈藥,這支PTRD的射速遠低于另1個反坦克槍小組。

在影片中,還有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充分反映了俄羅斯電影人的嚴謹。那就是步槍手抱起PTRD反坦克槍轉移陣地時,也順手抓起了彈藥包。PTRD反坦克槍的彈藥包是帆布制成的挎包,内分兩層,共可裝20發14.5×114毫米子彈,恰好是PTRD反坦克槍的1個彈藥基數。滿載的彈藥包重量超過4千克。按條令,PTRD反坦克槍的正副射手均攜有1個彈藥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