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剃頭挑子一頭熱”,意思是說一個人對某一件事一廂情願。什麼是剃頭挑子?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五十歲以上的人知道的應該不少,就是走街串巷給人剃頭的人挑的挑子。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特别是改革開放之前,農村很少有理發店,更沒聽說過什麼美容院。一般人理發,都是誰家有把手動推子,讓在行的人給理理發,那時理發不叫理發,而叫推頭。有的鎮上或集市上有理發店,也不叫理發店,叫推頭鋪,或者叫剃頭鋪,理發的人不叫理發師,叫推頭的或剃頭的。給人推頭的師傅都是男的,女的不幹這一行。對理發師傅文雅一點的稱呼就是“剃頭匠”。“匠”是對有某種手藝的人的稱呼,比如木匠、鐵匠,泥瓦匠,等等。稱給人剃頭的人為“剃頭匠”,說明推頭、剃頭也是門手藝,不經過專門訓練,一般人幹不了。
那個年代的農村女人一般不理發,大都在腦後挽個發髻,戴上個青絲線網子,插上兩三個鐵絲彎成U形的插針,條件好點的插上根簪子。頭發長了,女人和女人之間互相用剪子鉸鉸。是以在農村,一般是成年男人或男孩子才理發。成年男人理發,無非就是頭發長了剪短點,沒有什麼發型講究。有的喜歡将頭發全部推光,叫推光頭,用手動推子就行。年紀大的人要推光頭的話,一般不用推子,而用剃頭刀子,叫剃頭。
用推子推頭難度不大,也沒大危險,一手摁住頭皮,一手拿着推子,一邊用拇指和四指握動兩個推子把,一邊貼着頭皮往前推就是,就像割麥子的收割機一樣,推子過去了,頭發也就“收割”了。
而剃頭則不然,剃頭刀子很鋒利,需要兩隻手密切配合,一隻手不光要摁住頭(不能亂動),還要用拇指掙着頭皮,使其平整,另一隻手捏着剃頭刀,沿着平的地方一下一下地刮,刀子越鋒利、技術越娴熟刮得越快也越好,是以剃頭這個活不簡單,技巧性很強,稍不注意就可能把頭皮刮道口子。
為了滿足農村年紀大的人剃頭的需要,就有一些人專門做起剃頭的營生,到各個村裡去走街串巷給人剃頭。那時候一般沒有車子,就挑着一副挑子,一頭是工具箱,裡面剃頭刀子、剪子、肥皂、毛巾等,一應俱全,另一頭是燒水的爐子、吊子(水壺)、臉盆和盆架子等。
來到一個村裡,剃頭匠在人來人往多的地段,選個較為寬敞,而且冬天能背風朝陽,夏天能有蔭涼的街口,支起個攤子,生起火燒起水,就等顧客前來。随着人來人往,有的人來剃頭,有的人去給别人捎話說剃頭的來了,過不多長時間,整個村裡的人就都知道挑着挑子下鄉剃頭的來了。有需要剃頭的,就陸陸續續聚攏了來。如果剃頭的人不多,大家都不用等得太久,如果多了,就得排隊,一個個來。
剃頭有剃頭的程式,先用溫水洗一遍頭,然後再擦上肥皂搓,搓得起了沫,用清水沖洗幹淨,拿幹淨毛巾擦個半幹,脖子以下圍上專用圍裙,剃頭師傅就開始給一片一片地剃,先從一側開始,步步推進,快了十幾分鐘就能将滿頭的頭發剃光,慢了需要二十多分鐘。頭發剃完了,再用溫水洗一遍,拿幹毛巾擦幹,一位顧客就接待完了。
那時候沒有刮胡刀,平時老人胡子長了,一般都是自己拿剪子對着鏡子鉸鉸,但也僅僅鉸個大概,鉸不整齊,更鉸不徹底。趕上剃頭匠來的時候,就一勢兒(土語,順便,一起)刮刮胡子,也刮刮臉。刮胡子刮臉,也是用剃頭刀,跟剃頭發的動作差不多,同樣也需要一定的技術,而且更需小心謹慎,不能大意,是以剃頭匠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心不在焉,否則刀刃一斜一偏,在臉上劃一道子就麻煩了。雖然那時候沒有索賠一說,但因失誤給顧客帶來劃傷,顧客抱怨不說,還會影響自己的聲譽,進而影響生意。
那個年代還沒有市場經濟一說,物價很低,人們都沒大有錢,剃一回頭費用也不高,一般兩三毛錢,算上刮胡子刮臉,全套服務下來也不過五毛錢。趕巧剃頭、刮胡子刮臉的人多,一上午時間能有十幾個顧客的話,去除炭火費、肥皂錢等成本,一位剃頭匠能有七八塊錢的淨收入就不錯。
人們剃一回頭,頭發好幾個月才能再長起來,剃頭匠去過一個村子,需要隔上好長時間再來,是以,剃頭匠要挑着挑子到各地去走村串鄉。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市場經濟越搞越活,人們穿着打扮越來越時尚,不僅穿衣戴帽講究時尚,美容美發意識也越來越強,年輕人以往常留的平頭和茶壺蓋式發型越來越少,時興起中分頭(前面頭頂頭發從中間往左右分開)、偏分頭(左三右七或左七右三分),或者背頭(前額以上所有頭發全都往上向後梳),理發店開始變得多了起來。後來興起燙發卷發,開始是女士卷發燙發,細長順溜的頭發燙成波浪式卷發,後來又興起男士也燙發卷發,由此也催生了美容美發行業,從城裡到鄉鎮,各式各樣門面的美容美發店(有的叫發廊),雨後春筍一般,開遍了大街小巷,有女理發師開的,也有男理發師開的,有叫“再回首理發店”的、有叫“好再來發廊”的,也有叫“姐妹發廊”、“一剪美發廊”的,招牌很多,一個鄉鎮上,至少也有十幾家理發店,有的村子裡也有了理發店,理發工具也由原來的手動推子換成了電動推子,電動吹風機也有了。
各式各樣的理發店裡,除了能理各種發型,能燙發卷發,後來又興起染發。有人将白發染成黑色;有人将黑發染成褐色、金色;有的總體發色不變,僅将其中一绺或幾绺染成别的顔色,有染紅色的,也有染綠色的,不一而足。
随着美容美發業越來越興盛,發型越來越潮流,工具越來越先進,大多都是年輕人在從事美容美發行業,年輕顧客能接待,年齡大的顧客也能接待,小孩顧客也接待,很自然地,年齡大的人挑着挑子下鄉給人剃頭的營生沒了市場,也就沒人幹了,“剃頭匠”、“剃頭的”、“剃頭挑子”等名詞也就成為了曆史名詞,代表着曆史的記憶,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走進了曆史。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時間跨進二十一世紀已有二十多個年頭,對于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特别是老家在農村的,剃頭匠是他們很熟悉的身影,剃頭挑子是他們很熟悉的物件,鄉村大街上剃頭的場景仍然曆曆在目,成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因為那是過去農村大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作者是山東人,老家在農村,以前見過很多挑挑子的剃頭匠,不知其他省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是不是跟山東農村一樣,是不是也能常見挑挑子走村串鄉的剃頭匠,是不是也有跟山東各地一樣的情形?
————
(說明:作者筆名馬力,原創文章,本頭條号首發,本網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