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7月5日,俄羅斯著名導演、演員弗拉基米爾·緬紹夫因感染新冠病毒逝世,享年81歲。30多年前,緬紹夫執導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世界影壇的經典之作,該片也曾在中國上映,曾引起過巨大轟動。
在我的記憶中,《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這樣一部神奇的電影:根據它,人們可以分為兩類——看過它的,和沒看過但聽過它的。這足以說明該片的聞名遐迩。
作為一部前蘇聯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是繼《戰争與和平》之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的作品。它的情節很簡單:一名十七歲的女工卡捷琳娜冒充教授的女兒,與電視台攝影師拉奇柯夫相戀并懷孕,後被抛棄,成為單親媽媽的她,勇敢面對挫折并重新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電影影響巨大,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展示了女性的成長,年輕人在享受與拼搏、愛情與事業之間的掙紮,還有性别和教育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等,它至今仍散發着人文主義的光芒。
“到四十歲,我才覺得生活剛剛開始”,這是電影裡的一句經典台詞,它是卡捷琳娜成長為一名大工廠廠長并再次擁有愛情之後,對拉奇柯夫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成為影片貢獻的第二個流行語——第一個就是電影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除了在諸多影視作品中被無數次寫進台詞,它也在現實生活裡不斷被人們引用、改用,尤其被不少中年人引為人生格言。
現在回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主人公的心路曆程與人生感悟,與我也有諸多重疊之處。十七歲的時候,我也有着卡捷琳娜式的心态,有着屬于年輕人的虛榮與無力感,對未來充滿向往,但對如何走好自己的路缺乏辦法。相信這也是無數年輕人,生命中都有過的一種體驗。能不能把這種體驗轉化成向上的動力,成為一道“分水嶺”,把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方向。
從十七歲到四十歲,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段艱難的歲月。除了要應對社會向一名成年人不斷壓來的責任與義務之外,還要直面内心的軟弱、動搖、頹廢等。可以說,這段時間,是屬于鍛造一個人必不可少、至關重要的過程。在經過持續的捶打之後變得強大,還是“在哪兒摔倒就在哪兒趴下”,逼迫着每個人作出選擇——是高于生活,還是屈服于生活。
我年輕時不相信“四十不惑”。對四十歲的到來,既沒有什麼期待,也沒什麼恐懼。但真到了四十歲那天,還是發現自己與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很大差别:
因為經曆了許多事,是以見怪不怪;因為認識了很多人,是以知道了真朋友在哪裡;如果覺察到内心的浮躁,很快會順着一條清晰的線索找到根源,并像一名消防隊員那樣将之熄滅;遇到瑣事也有愁苦的情緒蠢蠢欲動,但早已一身武藝,可以把這愁苦手起刀落;遇到開心的事則相反,盡可能在不誇張的前提下去擴大、擴散它……
四十歲後的卡捷琳娜,是穩重而端莊、誠實而樸素的,她從溫室裡的一朵花,變成了狂野中的一棵樹。樹沒有花的香氣與顔色,但卻有紮根大地的踏實,和不斷向天空生長的願望。這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會被喜歡、被記得的原因。
“一切不會頃刻出現,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隻相信愛情/在銀白色的原野上,到處有綠樹的身影/行人從莫斯科得到溫暖,大地給小樹深情……”影片的主題曲《亞曆山德拉》,當年風靡一時,現在在網上仍有很多人喜歡。
如今,它的導演離去了,但作品的影響力會一直都在。願現在的年輕人,能對應當下的心情,面帶微笑地去重溫這部電影,得到一些啟示。

設計 王璐瑤
責任編輯:甘瓊芳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