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問當今世界第一電視劇是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是《鱿魚遊戲》。
在播出的83個國家中,在43個國家拿下了劇集第一名的桂冠。
全球收視觀衆過億,也是巨頭公司網飛,開播以來觀看量最高的劇集,由此來看,“全球第一劇”當之無愧。
由此《鱿魚遊戲》的主創們還登上了著名美國脫口秀節目肥倫秀,這也是肥倫秀開播以來,罕有的全亞裔陣容。
不僅如此,由于熱播,甚至還在世界範圍内掀起了韓語熱,一款語言學習平台顯示,近來英國與美國地區學習韓語的人數,分别增加了76%和40%。
劇裡講述了,一群負債累累的失敗者,秘密參與了一項叫作鱿魚遊戲的比賽。
而最後遊戲的赢家,将會拿到合計456億韓元的巨額獎賞。
想要赢得遊戲,就必須經過“不許動木頭人”、“椪糖”等六項遊戲考驗,所有參賽者都躊躇滿志。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一旦被淘汰,他們失去的不止有巨款,還有自己的性命……
在此劇爆火後,劇中那一個個邪魅的遊戲,也迅速火遍全網,成為網絡上的爆紅話題,還成為了各種視訊的素材。
尤其第一個遊戲,“一二三木頭人”熱度極高。這個遊戲的規則就是,在規定時間内,通過操場的選手為勝者。
但是想要通過可沒那麼容易,在操場内放着一個機器人大頭妹,隻要當她背過身來的時候,才能移動,當她轉過頭來,所有人必須靜止不動。
如果違規,則會被四周的暗炮射殺。
面對如此有趣的遊戲,各路網友腦洞有了操作的空間。其中一位老鐵,就讓買瓜者華強,也參與了一把“不許動木頭人”。
在一群綠衣Loser中,華強意氣風發,屁坐電驢,在千軍萬馬之中,猶如上街買菜。
除了華強,其他衆位仙家,也受召歸位。
比如有人就用關公戰秦瓊的想法去鬼畜了《鱿魚遊戲》,“如果其他動漫人物參加鱿魚遊戲會怎麼樣。”
于是便有了綠巨人冒着炮火,壯烈沖線。
不能光外國的英雄露臉,咱國産英雄也必須安排。于是,在陽光明媚的操場上,葉問從天而降,作為中華國術代表,參與鱿魚遊戲。
随後,葉師傅用身手證明了“中華有神功”的不變真理,用内力逼出眼中鐳射,用輕功撩開腳下硬地,一招擊出,震朔北韓半島,雙眼一睜,就是半個武林。
葉師傅都上了,吳京自然得參與。
在四周暗槍的炮火下,其他人早就亂了方寸,但亂隻亂的了敵人,亂不了京哥。
隻見他閑庭信步,猶如午後散步,花園遛狗一般,踏過操場。任身後血肉成泥,京哥神色也容顔不改。任鋼鑄子彈四洩,也不能奈他分毫。
除了諸位在《鱿魚遊戲》中集結,其他路神仙,也毫不怠慢。
比如有位3D動畫愛好者,就瞄上了《鱿魚遊戲》,讓衆位參賽者扭着“不可一世”的巨臀,邁着六親不認的步伐,在遊戲中翩翩起舞。
其沖擊力堪比貞子在世,其鏡頭表現力,不輸庫布裡克。
還有的達人,做了個“鱿魚鬧鐘”。
如果鬧鐘響時膽敢不起,那“木頭人女孩”就會張開大口,扭轉頭顱,用不到100牛頓的力道,把你射醒。
這種驚詫還來到了現實世界,在《鱿魚遊戲》大火後,南韓人就真在商場裡,放了一個“木頭人少女”。
商業中心立馬變成劇集COS現場,大家争相和面前的大頭妹玩起了遊戲。
“木頭人”遊戲風生水起,另一個遊戲“椪糖”也不甘落後。
“椪糖遊戲”是“鱿魚遊戲”的第二個遊戲,參賽者會領到一根細針,和一盒叫“椪糖”的帶有圖形的糖果。
遊戲的規則就是,用細針将椪糖上的糖果完整的扣下來,如果圖形損壞,或者時間耗盡仍未完成,等待參賽者的,隻有奪命的子彈。
這個規則簡單,又十分有趣的遊戲,在社交媒體上還引發了所謂的“椪糖挑戰”。
還有的UP主,直接上手制作“椪糖”,将熬制好的糖漿導入模具,趁還未冷卻變硬時,扣上圖案。
然後親自玩起了“椪糖”遊戲。
當然,也有網友開啟了腦洞“如果椪糖在中國會如何”。
當主角李政宰興沖沖的打開糖果盒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副清明上河圖,瞬間滿目眉眼寫上絕望,皓月蒼空盡是無語。
所謂劇紅是非多,《鱿魚遊戲》有多紅,所接受的質疑就有多大,有的網友直接認為,所謂爆紅網絡,不過是一場惡心的營銷。
還有人認為,這《鱿魚遊戲》除了木頭人與椪糖之外,啥都沒有。
但在我看來,上面兩個遊戲固然是驚喜,可是《鱿魚遊戲》的精髓之處,恰恰就在于之後的幾個遊戲。
說到這裡,我們要提一嘴《鱿魚遊戲》的導演,南韓忠武路中生代力量,黃東赫。
和許多出名很早的電影導演不同,1971年生的黃東赫,在他36歲的時候,才憑借處女作《我的父親》出道。
僅4年之後,黃東赫攜手孔劉,拍攝了講述“啞語學校娈童事件“的《熔爐》,引起巨大反響。
2017年,他又與南韓天王李秉憲合作,拍攝了自己集大成的曆史巨作,《南漢山城》。
這部電影講述了,明末北韓小朝廷,面對清朝皇太極的大軍時,到底是效忠明朝,還是投降清軍的糾結。
無論是曆史題材,還是當今社會,黃東赫在自己最有名的電影中,一直在建構一個極壓迫環境。
《熔爐》中,抱有良心的老師,面對的是校方體制的壓迫。
《南漢山城》裡國難當頭北韓士大夫們,面對的是大清軍隊兵臨城下。
但這一次,《鱿魚遊戲》裡黃東赫還将筆墨放在了人之間的互害上。
在劇集的後半程,披在這個殺人遊戲身上的迷霧,也逐漸散去。
一群國際富豪為了娛樂,攢了這個局,而參加遊戲的人們,無一例外的都是社會中的失敗者,不是賭債高鑄,就是債務纏身。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資本對于工薪階層的壓迫。
但是除此之外,更可怕的,是參賽者之間的互相屠戮。
在前兩個遊戲裡,椪糖的扣糖塊,木頭人的“不許動“,其實都隻是人與規則之間的戰鬥。
但是之後的遊戲裡,參賽者直接面對的,将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舉個例子,在整個遊戲過程中,第三個遊戲是“宿舍大屠殺”。
遊戲規則很簡單,讓參與者在宿舍熄燈之後,在規定的時間内互相厮殺,活下來的人晉級下一輪。
在遊戲中,所有人為了讓自己活下去,開始互相組隊。
就像在學校裡一樣,身高體壯的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跟班。而那些瘦弱老實的人,往往就成為刀俎魚肉。
在這些跟班裡,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劇中的韓美女,為了讓自己活下來,主動與參賽者中的黑幫老大勾搭在一起。
甚至不惜出賣色相,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還與對方魚水交歡。
有了大哥撐腰的韓美女,也愈發嚣張。插隊搶奪别人的食物,四處挑釁,狐假虎威,威風凜凜。
而那些瘦弱老實的人,在學校中,往往不僅得不到幫助,反而會遭受其他人的歧視。
但是在《鱿魚遊戲》中,這些弱小的人們團結了起來,一同面對即将到來的威脅。
最後當黑暗降臨,各個團夥互相血拼成一團,刀光劍影,血流成河。而那些選擇團結的人,最終活了下來。
這種互害,在随後的遊戲中愈加強烈。
第四個遊戲,是讓兩隊人在高台上拔河,失敗的一方,會被對方小隊拽落摔死。
第五個遊戲,則是讓好友兩兩組隊,遊戲開始後,告訴對方,兩人隻能活下一個,而後迫使他們互相算計。
第六個,則是讓大家互相逼迫着,通過處處是陷阱的玻璃棧道。
這種互害,在最後一個遊戲中達到了頂點,讓遊戲僅存的幸存者,互相厮殺,勝利者将得到最後的獎金。
而在這個過程中,隻要互害,才能将遊戲推動下去。隻有最卑鄙的人,才能赢得最後的大獎。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導演黃東赫選擇了,人畜無害,實際窩囊的老好人,成奇勳走到了最後。
為什麼?
因為這是導演在這個殘酷遊戲中,釋放的最後的善意,導演意圖就在于抗議這種互害。
但諷刺的是,這部劇集在全世界播放的時候,許多兒童看完後,争相模仿,反而引起了嚴重的校園暴力,與同伴霸淩。
根據《布魯塞爾時報》報道,比利時埃爾克裡納鎮的學校中,就已經出現了,學生觀看《鱿魚遊戲》模仿其中場景,而出現毆打同學的情況。
在歐洲多國教育機構,警告家長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觀看《鱿魚遊戲》。
為此英國肯特郡的學校甚至還增設了暴力與網絡傷害課程,來針對《鱿魚遊戲》可能出現的影響。
但真的是《鱿魚遊戲》讓這些孩子有了霸淩與暴力行為麼?
我想并不是。
早在劇集播放之間,一項南韓官方調查就披露,說有半數南韓人在校園中,受到過暴力毆打或者言語霸淩。
一部電視劇自然改變不了什麼,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都是一樣。
人不可能因為一個文藝作品大徹大悟,也不會是以而堕落行惡。
唯一能改變的,隻有文明對于人類長久以往的影響,讓我們心中善念的火焰,不被黑暗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