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作者:NOWRE現客

不但如此,他還發了 4,000 多個 post,這種資料量,用「史無前例」形容應該也不會過于失實。

當我們從别的角度審視這個創意人的工作時,(相比設計的本質) 會發現很多時候他的發揮就好像是一個橋梁的作用 – 建立起與目标人群之間的溝通、互動,了解顧客們的「潛在痛點」。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Via Alessandro Lucioni

這個「溝通」不是字面上那種言語交流的情景,而是一種在這個時代裡綜合線上線下的互動能力。籠統說,這個人本身就十分活躍于備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網絡平台當中,平時也喜歡聊天交流,擅于與任何人打成一片。

我從來沒見過一個明星設計師之類的公衆人物能夠在自己的社交賬戶上公開關注接近 7,000 人,相信在 Virgil 的賬戶裡面,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業内、圈内的新鮮資訊之餘,他也有足夠的影響力将這些新鮮事物瞬間推出去,而人們也十分熱衷與這位 king of social media 進行互動。

但剛提到的,Virgil 的這種溝通能力契合了 Nike 的一些創新理念,這又是什麼樣的說法?

Nike 不再隻是單純的「球鞋故事會」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Nike Off Campus 中還原關于飛人喬丹的曆史一幕 | Via blendsus

我們都知道,長年以來,球鞋市場的文化營銷多數還是偏向 Story Telling 的模式,以 Nike 為首,叙述引人入勝的球鞋背景故事,吸引耳目的同時,也為産品注入一些精神含義,建立起以收藏性質為目标的球鞋社群,繼而推動球鞋文化。

可是在 THE TEN 釋出的前後階段,Nike 似乎通過一波操作開辟出一些新的方向 – 通過擁有号召力的人物與球鞋社群促成更進一步的互動。

這聽起來不是一直在做的事嗎?從藤原浩、陳冠希的黃金時代就開始了…

不同的差別是,過往在「球鞋文化」面前,絕大部分消費者扮演的角色隻是一個聆聽故事的聽衆。人們所追随、認同的酷感,幾乎都由一些上司人物來塑造和傳播,直到如今,這套做法還是相對吃香。

可是随着社交網絡的普及,當人們不再隻是作為一個聆聽者的角色時,加上社交網絡的公開性,這也意味着每個人都擁有了表達态度的輸出口。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Via ENG.

縱觀近年 Nike 在球鞋文化社群中的營運方向,就更加偏向這種與整個群體「打成一片」的互動方式,将距離感縮短。不再是單純地講述、傳遞球鞋故事,而是讓更多人找到在球鞋文化中的參與感。Nike 希望建立更深刻的關系,與龐大的消費者群體形成連結。很多「操作」都反映着 Nike 類似的推進方向,正在逐漸輔助鼓勵人們通過球鞋輸出表達自己的态度,而 Virgil 以及上述的那些社交特征,都讓他成為了 Nike 與整個年輕人群接觸的最佳人選。

真正地「打成一片」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Via Nike

2017 年似乎是一個重要的契機,如今複盤一下,Nike 這種與球鞋社群進一步的互動方式,也是來源自這個節點,正是 Virgil Abloh 帶來 THE TEN 系列的那個階段。

為了釋出 THE TEN 系列,當時 Nike 在紐約和倫敦舉辦了 Nike Off Campus 的活動,THE TEN 系列第一次正式公開之際,除了官方劃分的「Ghosting」與「Revealing」背景故事,實際上這個系列鞋款就帶着「鼓勵表達、發揮創意」的理念而來。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Virgil 在倫敦 Off Campus 現場 | Via SSENSE

倫敦那一場 Nike Off Campus,似乎是近年衆多品牌 Workshop 活動熱潮的一個開端。Virgil 在裡面就像「授課老師」一樣,一邊分享着 THE TEN 的創作心得,一邊鼓勵大家在純白的 Air Force 1 上發揮自己的改造創意,與此同時 Nike 在現場不僅提供了一些球鞋的改造工具、物料,更像是促成一場了創意碰撞,在場的鞋友們都能彼此分享創作想法及交流。

在那之後,借着 Air Force 1 35 周年慶典,在同年末推出的 Nike AF-100 企劃也在 ComplexCon 和大中華地區相繼發起了一連串的 Workshop 活動,号召球鞋愛好者前來動手改造 Air Force 1。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ComplexCon AF-100 Workshop 活動現場 | Via Nike

我曾參加過北京地區的 AF-100 企劃活動,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一點,可能就是前文所提及的「參與感」。這就更加明确了當時 Nike 及 Virgil 想要與球鞋社群促進互動的一些目的。基本上在那幾場活動之後,大大小小的品牌就開始效仿這樣的 Workshop 模式,彙聚成一股集中的浪潮…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鼓勵大家動手制作自己的球鞋 | Via Off-White™

另一方面,Virgil Abloh 也多次公開提及 THE TEN 背後「鼓勵創作」的理念,素來擅長社交網絡 hashtag 的他甚至發起了 #readymadeoffwhite 的标簽,同樣是号召人們去 DIY 當時即将要發售的 Air Presto。還有個有趣的細節,美國人氣歌手 John Mayer 還是以私信了 Virgil,給他展示自己制作的一雙紮染 Presto 新作,可見 Virgil 十足的影響力,随便就掀起了社交網絡上一個 hashtag 的熱度,還吸引來一些本來不太可能存在于這種場景裡的「使用者」。

也是 2017 年的中旬,其實 Nike 在這個節點上就推出了 SNKRS STASH 的「秘點」發售玩法,使用者到達 SNKRS STASH 裡提示的指定地點并完成解鎖步驟,即可獲得鞋子的購買機會。

在這暫且不論 SNKRS 與 BOT 在技術層面上帶來的争議,SNKRS STASH 的釋出似乎也是為了在傳統的發售模式上帶來更加多元化的互動機制,讓使用者在球鞋的發售過程中擷取到更多的「參與感」。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前段時間 Off-White™ 與 Nike 合作推出的 Nike Dunk Low x Off-White™ 也是這種在發售模式上「提高互動」的案例。在發售之前,SNKRS 上也發起了多輪的投票活動及設計背景的理念呈現,通過線上互動來達成體驗更加多元的互動方式。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另一方面,在這次系列的宣發期間,Virgil 的社交賬号也極其活躍,透過各種方式分享關于這 50 雙 Dunk 配色的來源和設計理念,例如「自己是怎麼将 1 個配色延展出來」、「材質的應用」、「細分邏輯」等等…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在 public domain 的網站裡面,還有 關于 The 50 的機率學「網課」 | Via public—domain.com

Nike 和 Off-White™ 實際上還針對彼此的合作公開了一個「資料庫」般的網站 (public—domain.com),裡面幾乎儲存了 Nike 和 Off-White™ (Virgil) 的合作資料記載,甚至包括了設計檔案、樣闆圖等等,這很符合建築學畢業的 Virgil 一直以來作為設計總監偏向的那種「理論型審美」(這點我們之前的文章曾經提及)。

換個角度看,這也是提供了一種與人們進行互動的途徑,畢竟從以往至今,設計師的設計動機、過程和手法幾乎就像是商業秘密一樣,沒有哪位設計師願意主動向所有人公開自己在項目設計中的一切過程。

我想為什麼人們熱衷與 Virgil Abloh 進行互動的原因,某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本來就呈現出了足夠的開放性和溝通誠意。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這正是真正意義上能夠和社群「打成一片」的具象展現,在球鞋文化的推動上,注入更多能夠讓人們提高「參與感」的互動方式。讓大家對于一個全新鞋款系列釋出之際能夠作出的反應,不再隻有單純的購買或轉售行為。無論是日常的線上互動,發售過程中不一樣的體驗,還是從線下互動中感受設計師的理念,能夠切身其中帶出更多的參與體驗。

Nike 的創新不隻展現在設計産品的方式上。它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式,打造出一個面向新一代和面向未來的形态,實作出更具包容性和活力的社群。

600 萬粉絲關注近 7,000 人,Virgil 可能是 Nike 近年「最活躍的搭檔」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看似是一個充滿娛樂意味的網絡梗,其實背後也反映了社交網絡下年輕人的一些特質:對于事物的評價,人們顯然不再對領袖人物的意見「全盤接收」了,每個人都會産出自己的看法,而人們真切需要的,可能更加着重于交流和溝通。

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正在随着「社交網絡模式」的疊代逐漸發生變化,和對應目标群體達成真正的互動形式,才是目前提高好感、拉近距離最見效的方式。

#nike##球鞋很潮##設計##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