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長津湖戰役發生的3周前,志願軍在北韓雲山重創了美軍精銳部隊騎兵第一師。《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北韓戰争》一書從美國人的視角出發,把雲山戰役的失敗比作曆史上美軍被印第安人全殲的小比格霍恩河戰役(小巨角河戰役)。不過,由于立場原因,美國人對志願軍的描述帶有扭曲和失真,把自己戰敗的原因歸結為志願軍的“人海戰術”,這是需要讀者甄别的。
剛過子夜,中國軍隊發起總攻。在過去的四個月裡,無論是參加哪場戰鬥,戴維斯總會遇到敵衆我寡的狀況,但這一次對于他的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機槍因超負荷使用而失靈。戴維斯早就料到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剛到北韓的時候,對于這種必須由兩人操作的武器,他負責背負彈藥,接着負責裝彈,最後才成為一名機槍手,其間他已經損耗掉三四挺機關槍。因為敵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對于重型火器的需求也總是源源不絕。一開始,他們使用的是步兵最為常見的武器——M-1 步槍、卡賓槍甚至機關槍。但是無論什麼武器,對于數量龐大的敵軍來說都遠遠不夠。有一次,營長鮑勃·凱恩中校對他說:“這場戰争的關鍵就是,你得撂倒一百名敵軍,然後就能回家了。等到你真的撂倒一百名敵軍,這場戰争也就不算什麼了。”不過,至于為什麼要撂倒一百名敵軍才能夠回家,凱恩沒有做過多的解釋。戴維斯很少見到這樣的情形。美軍發射信号彈以後,從小在紐約州北部一個農場長大的他看到滿山遍野的敵軍時,不由想起家鄉麥浪翻滾的景象。現在這種景象令人不寒而栗,成千上萬的敵軍士兵朝他們撲将而來。就算你撂倒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就算你撂倒一百個,還會有另外一百個前仆後繼。這種場景對凱恩的玩笑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接着,戴維斯又看到一名騎馬的軍官,他似乎正在指揮這些士兵。他們還拿着号角,而每當号角聲響起時,敵軍士兵便會時不時地變換進攻的方向。
戴維斯知道,身邊幾名士兵的彈藥已經所剩無幾,而且恐怕他們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他們不斷開火,通常是近距離平射。戴維斯後來回憶說,一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彈藥都打光了,機槍也因為過熱而不能使用。淩晨2 時許,副排長找到他,戴維斯用手中僅剩的一枚手榴彈炸毀自己的機槍,然後兩人設法一起來到迫擊炮旁邊發射空包彈,這多少給了他們一點兒掩護。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熬過這個夜晚。天剛破曉的時候,他們試圖重新編組,驚訝地發現有些人還活着。
他們已經徹底陷入重圍。
…………
這次戰鬥結束後,8團原有的兩千四百人中死傷八百餘人。時運不濟的3營原有的八百餘人隻有近兩百人成功突圍。迄今為止,這是北韓戰場上美軍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敗仗。美軍經過四個月的苦戰,眼看就要勝利在望時,戰場形勢卻突然逆轉。這一結果對于一向戰無不勝的美軍來說尤其讓人感到痛心疾首。中國軍隊仿佛突然從天而降,轉瞬之間就将美軍的一個精英師打得潰不成軍。在雲山戰役中,8 團死傷慘重,還損失了許多先進武器裝備,包括12門榴彈炮、9輛坦克、125輛卡車與數十支無後坐力步槍。在中國人發動攻擊後的次日,該團發言人對記者的一席話卻令人發抖。他說:“我們不知道他們能否代表中國共産黨政府,但是這次戰鬥就像當年卡斯特在小比格霍恩河遭印第安人襲擊一樣,完全是一場印第安式的大屠殺。”
不管聯合國軍是否喜歡聽到“撤退”這個詞,他們也開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側撤離,準備迎接中國軍隊的下一輪攻擊。但是此時,就像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一樣,中國軍隊在眨眼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到了哪裡。他們悄悄地離開戰場,又一次把自己隐藏起來。盡管東京總部的人們樂于相信他們已經離開北韓,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躲在北方某處。他們希望美軍再次陷入圈套,來到距離他們大學營更近的地方。雲山戰役隻是一個開始,而真正的鏖戰發生在三周以後,在比雲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作者:大衛·哈伯斯塔姆
翻譯:王祖甯,劉寅龍
編輯:衛中
*圖源《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北韓戰争》插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