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台文藝》及其他雜志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
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
散文之窗:
有些人對别人施以小恩小惠,是為了擷取更多利益,而我父親卻不是。
我小時候是個衣着整潔,性情腼腆的乖巧女孩,深受大人們喜歡。然而父親帶我報名上國小一年級時,硬要拿幾斤農村送來的花生送給我的班主任。父親以為是如他小時候一樣,要給私塾老師送食物。因為當時農村人賺不到錢,隻有将自家生産勞動出來的東西送給老師抵學費。父親讀書聰明,家境又窮,私塾老師總不收他的學費。父親的毛筆字寫得漂亮,每逢過年時,十來歲便挨家挨戶地給村子裡的鄉親們寫對聯。
父親是窮苦人出身,他特别尊重勞動人民。在部隊幹休所居住時,但凡家裡什麼電燈泡壞了,水龍頭關不住了之類,都有小戰士上門免費維修的。每次服務完後,父親總要塞上一包"紅塔山"香煙給人家,别人推辭不要他一定會不高興。家裡沒有香煙時,父親找出幾個蘋果梨子也要塞給小戰士。父親總說别人是勞動人民,不能虧待他們。父親叮囑我們回家不要帶别的禮物,每次給他帶回幾包好一點的香煙就行了。
父母親七十多歲時請了一個住家保姆,一到家父親就給了她一個月的工資。别人家都是做滿一個月後發工資,父親總是月頭就發工資給保姆。碰上過年過節我們三兄妹都回去了,哥哥弟弟一進門尚未坐定,父親就叫他倆每個人給保姆兩百元錢"過節辛苦費"。父親說我機關效益不好,不叫我給錢。哥哥弟弟是敬畏父親的,對他的要求隻有照辦。吃飯的時候保姆不上桌我們是不開席的。父親講,社會上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尊重勞動人民。父親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展現在他所表示的小恩小惠之中了。
我也有點遺傳了父親的家風:三月三興吃地菜煮雞蛋,一個磨刀師傅在門口幫我磨完刀後,我拿了幾個熱氣騰騰的雞蛋送給老人吃;上門幫我護理皮沙發的年輕人有個四歲小孩,年輕人出門時我也拿出兩個蘋果梨子塞給了他。這種小恩小惠不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也許能展現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吧!
本文由李麗芬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作者簡介:

李麗芬,1978年在江夏區中醫醫院工作,曾任醫院總護士長。1992年調入中交二航局六公司衛生所。後内退在家夫妻二人辦診所十多年。愛好文學,已在《楚天都市報》等報刊發文數十篇。
審稿:張學文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黃莉:今夜夢見父親了|散文
邱炜煌:哦,信江|散文
邱素敏:消失的書信|散文
黃莉:再見大石磨|散文
李言錄:村官二嬸|散文
李立綱:暗戀|小小說
陳旭升:叔父|父親節特稿
陳豔玲:謝二婆|散文
梅花:編輯部的故事|小小說
張中信的新古體詩
張中信:城市,低處的生存|散文
黃莉:緻敬母親|散文
沈宏:背影|小小說
蘇維:烏狗子不烏|散文
蘇維:屋後枇杷|散文
陳旭升:我的同學|散文
陳旭升:母親想過的日子|散文
陳旭升:牛爺|散文
陳旭升:老屋|散文
廖偉旭:難忘老家鍋台|散文
陳國凡:賊|小小說
陳豔玲:初為人母|散文
陳國凡:飯局|小小說
劉高娟:看春望夏|散文
謝沁宏:閨蜜|小小說
李言錄:捉“賊”|小小說
亢流渚:飄逝的領帶|小小說
張守金:感謝傻妮|小小說
亢流渚:隔牆有耳|小小說
何光燕:愛在當下|小小說
李立綱:小巷故事|小小說
郜敬曉:父母在家就在|散文
亢流渚:最暖臘月天|小小說
謝沁宏:馬來熊嫂美容記(外一篇)|小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