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文明古國中,論曆史的延續性,中華文明一馬當先,但論曆史的悠久和文明的繁榮,古埃及文明首屈一指。埃及有7000年文明史,兩千年文明發育,三千年法老統治,兩千年争戰。
古埃及31個王朝
由于曆史學家缺乏詳細的史料,隻能直接用數字來标記古埃及不同的王朝。31個王朝承載着古埃及的興衰曆史:強盛一統;分裂割據;被異族入侵,南北對立;被短暫征服,旋即光複。截止波斯人統治埃及,作為時間節點,古代埃及存續時間約2700多年。
中東的小麥文明、中國的粟谷文明、印度的稻米文明和南美的玉米文明,農業是文明的基礎。尼羅河定期泛濫,為沿岸帶來了寶貴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發達的農業,孕育了遠古的文明,最終形成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區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的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兩個國家。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禮物。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第一王朝,美尼斯也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
金字塔
法老是古代埃及社會代表最高權力的人,相當于其他國家的國王,被認為是一種半人半神的存在,以神的人間化身治理着埃及這片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可是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古埃及人喪葬習俗,最開始也隻是在沙土地挖個圓形的土坑,放點陪葬品簡單地埋了。随着時代發展和等級社會的産生,墓葬内部結構開始變得複雜。公元前3400年起,人們開始在陵墓的上方建造用泥磚建立的房子,阿拉伯人稱之為馬斯塔巴(Mastaba),語意為“闆凳”。
到了第三王朝的法老左賽爾(Djoser),大臣兼建築師伊姆霍特普,為其設計了一個特别的馬斯塔巴墓,即标準金字塔的前身,第一座石質階梯金字塔(長約140米,寬約118米,高約64米)。 後面繼位的法老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功業比祖先更優秀,金字塔就越修越高大。到了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建金字塔時,修陵技術已相當成熟,就建成了今天看到的壯觀的胡夫(Khufu)金字塔、他兒子卡夫拉(Khafra)金字塔和孫子門卡烏拉(Menkaura)金字塔。埃及進入全盛時期,成為了全世界文明的中心。
胡夫金字塔高147米,用了230萬塊兩三噸重的石頭壘起來。即便放在現在,開采、運輸這種體量的巨石,也都是項規模龐大的國家工程,更何況放在公元前2690年的奴隸制社會。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埃及當時國力的強盛,法老能調集這麼多的國家資源,還有就是社會統治比較平穩。這樣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後來又修了一百多座,直到第六王朝後,埃及便不再修建這種大型金字塔陵墓了(國力不允許),而是去修建藝術價值更高的太陽神廟,後來幹脆把法老陵墓修建更隐蔽的山谷(國王谷,埋藏着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的法老)。
兩千年争戰
古埃及衰落後,被衆多民族入侵、占領過。波斯人、利比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以及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十字軍”等來來回回碾壓,隻留下雄偉的金字塔和尼羅河靜靜守護着這片土地。
在希臘諸國的北邊,有一個小城邦,叫做馬其頓。馬其頓人骁勇善戰,在國王腓力二世帶領下南征北戰,征服了不少城邦。兒子亞曆山大學事就更大了,師承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裡士多德,短短十幾年征服埃及,攻下波斯,遠征印度,使馬其頓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當時統治埃及的是波斯總督馬查西斯,主動投降了亞曆山大。亞曆山大指令在埃及建設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城,這就是後來托勒密埃及時期埃及的首都——亞曆山大城。
在亞曆山大城,"埃及區"已變得破敗貧窮,而富裕的地區建築風格已完全希臘化,埃及人雖然還說埃及語,用象形文字,信仰埃及衆神教,但已經處于民族滅亡的邊緣。亞曆山大在征戰中突然死去,他的幼子無法服衆,馬其頓帝國就被亞曆山大的将軍們瓜分,埃及總督托勒密搖身一變,建立起自己的王朝,被稱為托勒密一世。
為了保證皇家血統純正,近親其實是姐弟至親結婚,則是托勒密王朝的傳承正道。到了托勒密十二世時,整個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外有強敵虎視眈眈,内有埃及人民的誓死反抗。托勒密十二世死之前,曾立下遺囑,指令托勒密十三世與他的姐姐(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也就是埃及豔後)共同執政。托勒密十三不想與别人分享權力,就違背遺囑将姐姐驅逐到叙利亞。埃及豔後反抗失敗眼看性命不保,就把自己裹在一張波斯毯中,獻給了羅馬前三巨頭之一的凱撒。得到了好處的凱撒,助埃及豔後傳回埃及,和托勒密十三世共同執掌國家。
後凱撒遇刺,埃及豔後又憑借自己魅力,征服了羅馬新三巨頭之一的安東尼,使得埃及并沒有被羅馬吞并,為埃及換來了22年的和平。但大限已到,安東尼被凱撒的養子屋大維擊敗,屋大維怕自己定力不夠,拒絕面見這位埃及豔後,埃及豔後知道埃及和自己的生命都将走向終點,于是用一條毒蛇結束了生命。至此,埃及徹底滅亡,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被羅馬統治的埃及,雖然也說埃及語,但文字已改用羅馬拉丁字母。羅馬帝國滅亡後,阿拉伯人公元7世紀征服與占領了埃及,埃及社會至此徹底的伊斯蘭化,古埃及語連同多神宗教,一同消失在曆史長河裡。有着輝煌燦爛曆史的古埃及文明消失了,而在遙遠的東方正是大唐盛世。直到1822年,法國青年商博良,成功破譯了埃及文字的拼寫原則,至此,我們才機會觸碰到古埃及文明的冰山一角。
蘇伊士運河
埃及東北部的蘇伊士地峽,作為亞、非兩大洲的分界線,連接配接着地中海和紅海,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蘇伊士運河的開鑿曆史可能遠至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爾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為“蘇伊士”一詞的來源)為了通過陸行平底船進行直接貿易,下令挖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運河,連接配接紅海與尼羅河。
18世紀,法國和英國的殖民争霸激烈。法國希望打通地中海到紅海的水上交通線路,攫取印度和遠東的财富,以此打破英國對好望角線路的壟斷,切斷英國與東方殖民地的聯系。英國為了維持對印度等東方殖民地的控制,則反對開鑿運河,主張修建鐵路連接配接非洲和亞洲。于是兩國開始競争。
1798年,拿破侖·波拿巴占領了埃及,開始計劃在此修建運河。為此他責成科學顧問對該地區進行勘測。結果這些人得出紅海海面比地中海海面高幾米的謬論,認為若是開通運河整個埃及三角洲就會被淹沒。無奈之下,拿破侖也隻得作罷。
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特許,開始在埃及建設運河。根據規定,運河對所有國家開放,但是法國要控制經營99年。1858年,蘇伊士運河公司成立,運河的開鑿工作正式開始。由于高強度的勞動,低劣的食物,再加上監工的虐待,12萬勞工累死在工地上,花費了1860萬鎊,耗費了10年時間之後,蘇伊士運河終于開通了。
運河開通後,英法兩國又開始争奪運河的控制權。原本的法國在運河公司占據52%的股份,而埃及占據44%的股份。1875年,英國趁埃及财政拮據 ,用不到 400 萬英鎊廉價買進埃及持有的全部運河公司的股票,1882年派兵搶占運河區。法國挖運河忙到吐血,結果白白便宜了英國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埃及原本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地盤,德國就支援奧斯曼帝國收複埃及,以此打破英國對海上交通線路的控制。英國為了繼續控制運河,直接承認埃及獨立,讓埃及人民來牽制奧斯曼帝國。蘇伊士運河呢,當然是英國戰後繼續占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國增加了在埃及的駐軍,使得蘇伊士一帶成為英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
埃及自從獨立以來,就一直試圖收複運河的控制權。磨磨唧唧,又是談判、又是恐吓,直到1954年英國才開始撤離埃及。最後,埃及實在憋不住了。1956年,兩國又為蘇伊士運河打了場英埃戰争,英國人才徹底被趕跑了,埃及終于收回了運河的控制權。到了1967年,西奈半島被以色列占領,埃及被迫關閉運河。1973年,埃及承認以色列地位,并同意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第四次中東戰争結束。1975年後,蘇伊士運河才重新開通。
蘇伊士運河不斷進行了疏浚、改造、擴建,埃及是下了血本的。1981年,蘇伊士運河正式啟用電子控制系統。為了适應國際航運日益發展的需要和賺取更多的外彙,埃及1994年開始進行運河第二期擴建計劃,運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寬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萬噸級油輪得以順利通過。2014年,又開始建設新蘇伊士運河,将運河變成了雙向航道。南非好望角,隻能喝口湯了。
據統計,每年約有1.8萬艘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船隻通過運河。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每年經蘇伊士運河運輸的貨物占世界海運貿易的14%。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經濟的“生命線”和“搖錢樹”。目前運河每天為埃及政府收進200萬美元的外彙。船過運河按噸位繳納通行費,還要傳遞引水費和航标等費用。蘇伊士運河年收入大約50億美元,等新航道開通,到時收入就能翻倍了。
尼羅河
曆史上,得益于尼羅河良好的灌溉條件,埃及長期被譽為“北非糧倉”。但埃及自身的條件并不好,96%的土地被沙漠覆寫,隻有3萬多平方公裡,能勉強用作農業生産的土地,卻聚居了95%以上的埃及人口。
二戰結束,埃及獨立,埃及人終于可以實作安居樂業。于是,埃及就舉全國之力在尼羅河上遊,花了20年時間建了一座水壩阿斯旺水壩。它可以存儲尼羅河一整年的徑流量,從此,埃及人民再也不用擔心水災或旱災了。
有了阿斯旺大壩的保障後,埃及政府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土地開墾。埃及的人口進入了快速增長期。1980年埃及人口4300萬,2001年突破7000萬,2020年突破1個億,成為全球第十四個,也是非洲第三個人口過億的國家。埃及自此掉入了人口爆炸的深淵。
為什麼這麼說呢?1970年,在阿斯旺大壩建成。在經過三次和以色列的戰争失利後,新一屆埃及政府複盤認為,以色列建國不到20年,就在經濟和軍事上混成了中東一哥,這充分說明了西方制度的優越性。于是,埃及單方面終止了《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徹底倒向了西方世界。西方的資本和産品立馬湧入埃及,瞬間就瓦解了埃及不怎麼強的工業體系。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越來越少,土地肥力不斷下降,導緻農業生産效率降低。埃及目前的土地隻能供養一半的人口,每年的糧食需求高達1500萬噸。埃及目前有三大支柱産業,蘇伊士運河及貿易,石油資源形成相應産業,以外國旅遊者為主體的旅遊業。自從埃及放棄維護糧食自給率,每年賣資源和收過河費賺的外彙根本不夠花,根本沒有多餘的款項投到工業和現代化建設上。比如,在2014年國際糧價高漲時,埃及在進口糧食方面花的外彙就多達150億美元,而當時整個埃及外匯存底也不過才400億美元而已。
激增的人口除了糧食危機,還有貧困與失業。當一個國家大部分的财政都隻能用來保障國民的基本生存時,那它用于教育、科技、創新等事關未來的投入就會随之銳減,那還拿什麼去發展,社會生産發展隻能停滞,又反過來提高了失業率。
除此之外,自從1952年自由軍官組織推翻國王統治後,埃及事實上就一直處于軍人集團的統治下,從納賽爾到薩達特、再到阿拉伯之春運動中被推翻的穆巴拉克,埃及軍方在國家政權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在埃及,即使是政府職位,從總統到部長,大多也掌控在軍隊手裡,地方各省的權力,也掌握在軍人出身的官員手裡,這也加劇了政局動蕩。
作為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非洲東北部布隆迪高原,穿過盧旺達,肯亞,蘇丹,埃及等多個非洲的國家,為幹旱的非洲土地帶去了生機和文明。不知道各國是否能通過外交斡旋,和平談判,來配置設定水源,共享尼羅河帶來的好處?還是重複數千年來,人類用實力和武力解決問題的老傳統?隻有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西班牙往事,鬥牛士之歌
日本往事,東看看西瞧瞧
法國往事,革命尚未成功
土耳其往事,國中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