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州北郊名村老鴉陳村

地理位置

老鴉陳村隸屬鄭州市惠濟區長興路街道辦事處,位于南陽路北段,東臨金水區,西接中原區,北與連霍高速公路相接。江山路将該村分為東西兩部分。全村總占地約4000畝,共19個村民組,共有村民17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0餘人,非農業人口2000多人。其中村民居住區占地約750畝,農用地約2000餘畝,其它占地約1200畝;連霍高速公路已經在該村西北角開設出口。

村名由來

東漢末年,因該地交通便利,農民起義軍張角、張梁上司的黃巾軍在此建倉貯存糧草。黃巾軍被曹操擊破後,又成為漢朝名相曹操建倉貯存糧草的地方,取名為“黃巾寶屯”。後逐漸形成村落。

明初洪武年間,姓陳的一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陳姓逐漸成為村中旺族。村中栽種很多樹木,是以招來許多烏鴉(俗稱老鸹)。後來,“黃巾寶屯”村根據烏鴉、陳姓,更名為“老鴉陳”。

曆史脈絡

古代,該村緊依賈魯河,此河古時稱汴河、浪蕩渠、通濟渠,曾是古代南糧北運的重要通道。

東漢末年,張角、張梁上司的黃巾軍在此建倉貯存糧草。後來,逐漸形成村落。

明洪武年間,姓陳遷居此地,後發展成“老鴉陳村”。

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林鳳翔率部攻克鄭州,西進荥陽。老鴉陳村的張大鼈聯絡附近村民,組織聯莊會進行起義。

清代,老鴉陳村民困窮落後。96%的人都是以扛長工、找短工為生。

民國時期,老鴉陳曾改叫“樂群鄉”。

1948年10月20日,劉鄧大軍進逼鄭州。10月22日守敵棄城北逃老鴉陳地區,當日下午,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北逃之敵被解放軍阻擊,經解放軍主力部隊分路夾攻,逃敵全部被殲,鄭州宣告解放。

鄭州解放後,老鴉陳為鄭縣一區,轄弓寨、毛莊、東西趙等17個鄉。

1954年,設立鄭州市郊區老鴉陳鄉;1955年,成立老鴉陳初級社,1956年成立老鴉陳進階社。

1958年,鄭州市郊區分東、南、西、北加古荥五個大公社,老鴉陳屬于北郊公社。1959年10月,設立老鴉陳公社,轄老鴉陳村以及周邊多個村莊。

1960年2月,鄧小平、彭真、劉瀾濤等中央上司同志,視察老鴉陳人民公社。

20世紀60年代初,在老鴉陳村南寨東崗上,有人取土時挖出古墓,據說是“黃守備墓”,系磚拱古墓。

1963年,老鴉陳人民公社,轄老鴉陳等30個大隊、47個自然村、185個生産隊,以生産蔬菜為主,是供應鄭州市場用菜的主要生産基地。

人民公社時期,老鴉陳村叫過幾天“新興村”,但都沒叫起來,後恢複“老鴉陳”村名。

1981年,鄭州市設立鄭州市金海區,老鴉陳村隸屬金海區。

1987年,撤銷金海區,設立邙山區,老鴉陳村隸屬邙山區。

2004年,邙山區改名惠濟區,老鴉陳村隸屬惠濟區至今。

2006年5月,老鴉陳村被準許實施拆遷改造,是鄭州市2006年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計劃的村落。

村莊檔案

張大鼈 老鴉陳村人,鄭州清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1853年太平軍林鳳翔率部攻克鄭州,西進荥陽,張大鼈聯絡附近村民,組織聯莊會反清抗清。起義軍在新密、荥陽一帶取得勝利,是鄭州、荥陽一帶的知名人士。

後來,起義軍在鄭州遭到鎮壓,起義失敗。

陳明韶 老鴉陳村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8軍參謀處長(少将軍銜)。1945年11月,陳明韶随高樹勳在邯鄲起義後,任民主建國軍第一師師長,并到延安受到過毛澤東的接見。

傳說故事

民國時期,鄭州北郊興起民間組織“紅學”,由老鴉陳村武師陳士紅任國術教練,招收青年參加“紅學”習武。為保證參加者專心練武,規定隻收未婚者。東史趙村的趙維義(趙文義)、趙承梅、趙德運、趙同慶、趙遂群,陳砦村的陳長籌、陳敬泰、陳敬宗、陳敬漢、陳秋成、陳寶印等20餘人加入。他們經常在一起學習國術理論并訓練,其中一項基本功為用拳頭打樹,時間長了能把一些樹的樹皮打爛。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這些村民逐漸掌握一些拳術、棍術的套路,功夫較為深厚。

1944年夏季的一天,陳士紅過生日,陳砦村的陳長籌等幾個徒弟到老鴉陳村前去拜壽。吃完午飯後,因天熱難耐,幾個人就到在老鴉陳村西邊的索須河洗澡。過了一會3個日軍也來洗澡,他們下水後蠻橫地想把陳士紅等人趕走,雙方遂發生争執。驕橫的日軍見幾個手無寸鐵的農民竟敢頂撞,便在水中拉開架勢要動武。陳士紅讓徒弟退後,自己拿着一把芭蕉扇上前迎戰3個日軍。沒有幾個回合,日軍便被功力深厚的陳士紅打得暈頭轉向。最後,陳士紅用芭蕉扇猛拍日軍頭頂,3個日軍便昏倒在水中。因多次目睹日軍暴行,大家擔心日軍醒來後一定會殺人報複,陳砦村的幾個徒弟便把拍昏的3個日軍按到水中溺死。接着衆人沒動日軍的槍支,趕忙逃離現場。

後來大批日軍來到河邊,見岸上的槍支、衣服擺放整齊,水中的日軍沒有外傷,便認為是溺水身亡。日軍就撈起屍體運走,不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