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黨中央駐于延安時,中央上司和全體機關幹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稱為“延安五老”,即分别稱謂董老、林老、徐老、謝老、吳老。

“延安五老”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董必武,1886年生,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号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為必武。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産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武漢小組代表。随後建立和發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湖北省委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上司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并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甯學院學習。

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曆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甯邊區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戰争時期和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共産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區參加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财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建國後,曆任中央财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園,号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于湖南安福(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一個普通的鄉村家庭。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02年,林伯渠入湖南西路師範學堂。林伯渠1904年春,經選拔考試,林伯渠被師範學校選送留學到日本東京弘文學校公費留學。1905年8月,林伯渠在東京加入中國革命者同盟會。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 ,林伯渠在極為憤慨之下,毅然回國。1906年春天,林伯渠回國後,在長沙振楚學堂教學并在西路公學任職約1年。1907年,林伯渠被派往東三省聯絡綠林,從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動,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才回湘參加反袁獨立活動,後被袁世凱通緝,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并加入到孫中山重新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受命回國後,曾任湖南省署秘書兼總務科長、政務廳長等職。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國會,林伯渠與湘軍旅長林修梅退至衡陽起義,參加了護法之役,擔任湖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參議。1920年,林伯渠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21年1月,經李大钊、陳獨秀介紹,林伯渠加入上海共産主義小組。他參加國民黨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兩任農民部長和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長。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後,林伯渠逃出國民黨中央,出任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内部沖突重重、戰鬥力弱的雜牌軍,建設成北伐中的一支勁旅。1927年7月15日,甯漢合流後,林伯渠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受黨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參崴學成回國。翌年三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出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長,後任财政部長調任沒委會主任及總供給部長。在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長,繼任陝甘甯邊區政府主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上司邊區軍民,積極貫徹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精兵簡政,上司邊區開展大生産運動,進行經濟文化建設,把邊區建設成為模範抗日根據地。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了洛川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派林伯渠常駐西安,任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集中精力從事統一戰線和對外聯絡工作。

1945年4月,在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林伯渠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8年冬,林伯渠抵達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後受黨中央委托,前往東北迎接李濟深、沈鈞儒、譚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林伯渠作新政協籌備工作報告,并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1949年,在10月1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林伯渠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下午3時,他在天安門城樓上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上,林伯渠當選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56年9月,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林伯渠繼續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林伯渠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60年5月,林伯渠病情惡化,在北京醫院治療,29日病逝于醫院,享年74歲。

徐特立(1877—1968),又名徐立華;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四都觀音塘(今長沙縣江背鎮觀音塘)。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05年入長沙城甯鄉速成中學,畢業後在長沙周南女校任教。後興辦私學(如梨江學校、長沙平民夜校等)。徐特立1910年往日本考察教育。支援武昌起義,被選為湖南臨時議會副議長。1913年任長沙師範學校校長。1919年-1924年6月,42歲時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并考察了比利時和德國的教育。1924年回國後創辦長沙女子師範學校和湖南孤兒院。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嚴重失敗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第二十軍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後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創辦了列甯國小、列甯師範等。參加了長征。在延安曾任邊區政府教育廳廳長。

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長,兼任蘇維埃大學副校長。1934年他以57歲的高齡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表現了老英雄的大無畏的革命氣魄。1940年創辦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并任院長。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抗日戰争爆發後,以八路軍進階參謀長的名義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主任,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等職,後因身體原因請辭。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謝覺哉,原名謝覺齋,字煥南,學名維鋆,1884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甯鄉縣。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加入新民學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和大革命失敗後的一段時期裡,在湖北、上海、湘鄂西蘇區,主要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先後任《大江報》、《紅旗》報《工農日報》主編。1933年4月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秘書長、内務部長等職,主持和參加起草中國紅色革命政權最早的《勞動法》、《土地法》、《婚姻條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條例。1934年10月參加長征。謝覺哉紅軍到達陝北後,擔任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内務部長兼秘書長,後又任司法部長兼陝甘甯邊區高等法院院長。七七事變後赴蘭州,任黨中央駐蘭州辦事處代表。同年9月起任陝甘甯邊區政府高等法院院長。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41年任陝甘甯邊區參議會副議長。1948年8月擔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9月任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務部部長。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5年擔任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吳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名永珊,号玉章。生于四川省榮縣雙廟鄉。先後就讀于鄉塾,成都尊經書院,貢井旭川書院(自貢市旭川中學的前身)、泸洲經緯學堂。1895年開始接受維新思想。為了尋求革命出路,他于1903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成城學校學習。在日本,1905年參加了中國同盟會,後被選為中國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1907年創辦了《四川》雜志。1911年歸國後回到四川,上司了保路運動,并策動榮縣獨立。繼之又發動内江起義,成立内江軍政府。武昌起義後,他參加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工作。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1935年11月,吳玉章受中國共産黨的派遣去法國巴黎負責《救國報》工作。1938年4月回到中國。1939年11月到延安,任延安憲政促進會會長、陝甘甯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延安大學校長、陝甘甯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任等職。

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玉章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1948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華北大學,任命吳玉章為校長。1949年12月,在華北大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政務院又任命他為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

德高望重的 “延安五老 “都有誰?

​從1955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66年12月12日逝世。

[典藏之屋 ] 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