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到過濱州嗎?您知道濱州在哪裡嗎?
打開中國地圖,泰山的北面,渤海的南面,是濱州。濱州是泰山副嶽,是渤海雄邦,濱州依山傍海,壯哉,濱州!

九曲黃河,穿境而過,濟南的東面,黃河口的西面,是濱州。濱州是黃河孕育的城市,黃河是濱州的金腰帶,美哉,濱州!
濱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是渤海之濱,黃河之洲;是山東16市之一,土地面積9600平方公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千分之一,幸哉,濱州!
朋友,濱州人民世世代代喝的是黃河的水,耕的是黃河的地,養育了無數的中華先賢聖哲。
春秋時期的濱州人孫武,繼承家學淵源,寫成《孫子兵法》,被尊為“兵聖”,享譽世界。他指揮吳軍,長途奔襲,以3萬戰勝20萬,成為軍事史中的經典案例。
秦漢時期的濱州人伏生,乃孔門弟子,熟讀古籍,是秦朝的博士。漢文帝時,他是全天下惟一能夠閱讀《尚書》的人,太常掌故晁錯親自赴濱州向他學習,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尚書》,他也有了“尚書再造”之功,被稱為“聖人”。
漢朝時期的濱州人東方朔,自學成才,文武兼備,通過向漢武帝自薦走上曆史舞台。他滑稽幽默,嬉笑怒罵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著名文學家,被民間稱為“智聖”,被奉為相聲界祖師爺。
漢朝時期的濱州人董永,一名貧窮的農家子弟,少年時失去母親,奉養父親至孝。耕作時,他“鹿車載父”;父親去世後,他“賣身葬父”,被選為二十四孝之一。他的孝行“孝感動天”,以至于“象耕鳥耘”,以至于仙女下凡,以身相許,被後人演繹成“天仙配”。
宋朝時期的濱州人範仲淹,一名随母改嫁到濱州的姑蘇子弟,在濱州長白山中刻苦攻讀二十餘年。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理想,成就一代名相。晚年,他回濱州故鄉,接待鄉親甚是恭敬,留下了“禮參”的美好地名。
濱州譽滿天下的風流人物如繁星閃爍,《九章算術注》的作者劉徽、我國現存最早山水畫《遊春圖》作者展子虔、“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作者李之儀、明朝宣德皇帝的皇後孫氏、清朝8個“文正公”之一杜受田等等,都是人中龍鳳。九曲黃河到濱州,如今,僅濱州籍的兩院院士就有6名。
朋友,黃河是造福濱州人民的河,渤海是濱州人民看外界的眼,河海交融,培育了獨特的濱州文化、濱州風物。
因為黃河天塹,濱州是南北文化交融、碰撞的支點,在黃河北岸,誕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胡集書會”,南腔北調、書聲悠揚,延續了八百年;在黃河南岸,誕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呂劇”,一曲《李二嫂改嫁》,成為新中國宣傳《婚姻法》的典範。在渤海岸邊,誕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沾化漁鼓戲”。漁鼓戲集地方歌舞、國術、漁民号子等濱州特色于一身。黃河龍騰、渤海虎嘯,造就了這裡粗犷豪邁、民風剽悍的特性,以武士出征為原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陽信鼓子秧歌,铿锵有力,步伐堅定。
因為黃河,濱州水泊衆多;因為渤海,濱州漁鹽豐盛。一方水土生長一方特産。黃河淤積的肥沃的紅泥,造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惠民泥塑;水邊的蒲葦、鹽堿灘的紅柳,都是編制的好原料,造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興柳編。濱州的渤海岸邊,九河入海之處,灘塗遼闊,是姜太公“便漁鹽之利”的地方,渤海海鹽,潔白世界;渤海對蝦、梭子蟹,聞名華夏。渤海岸邊的鹽堿土,一馬平川,從明朝開始,“濱州棉”就是優質品牌的代表,這裡不僅萬家小棗謝紅雲,更盛産特有的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沾化冬棗”。
朋友,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迎來了新時代,濱州人民繼往開來,也開辟着自己的新時代。
濱州的黃河土是紅色的,代表着烈士的鮮血。這裡曾是渤海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形成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早在淮海戰役前一年,陳毅元帥在濱州作報告,評價渤海區:“我們的勝利是用小車推出來的”。
濱州的人民是進取的,“奮鬥、和諧、超越”的新濱州精神代表着時代的風貌。2020年,中國企業500強,濱州占3席;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濱州占7席。
憶往昔,先輩百業百戰成就輝煌;看未來,四百萬濱州英豪正抒寫新的華章。
(本篇文章配圖由記者 李振平 田軍 攝影)